王羲之《兰亭序》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658期 发布时间 2014-11-13

《兰亭序》雄秀之气,出于天然,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相传真迹已陪葬于唐太宗的陵墓中。

历史上唐代流传的《兰亭序》有五大摹本。其中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是唐虞世南的《虞本》,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用笔浑厚,点画沉遂,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是唐褚遂良所临《褚本》,因卷后有米芾题诗,亦称“米芾诗题本”。此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深得《兰亭》神韵。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是唐冯承素的《冯本》,因其卷引首处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是《定武本》,唐欧阳询所临,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

“汉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墨迹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石刻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汉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赵孟頫从湖州乘船去北京,走到吴兴南浔镇,孤独和尚将一卷残损了五个字的《定武兰亭》拓本送给他。赵孟頫在船中赏阅,欣喜之余,写跋记于卷尾,纸本行书,共13段,后称之为《兰亭十三跋》。只可惜后来连同原件一起遭火毁,仅剩残本传世,收藏于日本。

《兰亭序》通篇有行无列,布局自然,错落有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结字形态灵秀遒雅,用笔精敛细密,线条清爽劲利、流畅飘逸,笔画转承、牵丝娴熟,书写节奏清晰。
“畅叙幽情”四字笔法承转顿挫、牵丝萦带的呼应,既丰富了点画婀娜多姿的形态,又对结字布白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是、茂”点画上翻下引,承转呼应;“樂、與”笔锋提挑跌宕,一气呵成;“極視、林修”笔势收放,瞻左顾右。

此篇作品在相同汉字的处理上,虽都是自然书写,却又变化丰富,妙趣横生。通篇“之”字出现21次之多,“之”结字体势或长或短、或大或小,用笔或轻或重,连属或连或断,既避免了结字和用笔上的雷同,又各尽显承启的意态。

“清流激湍”四个字均有三点水的偏旁,在姿态的处理上,变化多端,虽为相同偏旁,但结字却不显雷同。

“一觞一咏”四字连写,结字形态一简一繁,但章法布局却处理得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刘颖)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