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13

三希堂,原名温室,位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的西暖阁。它是清高宗乾隆的书房,也是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另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也有一处“三希堂”,藏有《快雪时晴帖》。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从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按其本意,“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帖,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被乾隆帝所珍爱,特意贮存在此,不时把玩。至乾隆十五年时,三希堂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134人的墨迹340件以及拓本495种。

乾隆十二年至乾隆十五年,乾隆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这“三希”,且珍藏这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乾隆十七年,又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5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

后来“三希”在近代经历颠沛流离,1951年离宫之后四易其主的《中秋帖》和《伯远帖》被国家收购后送还故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此时距离“二希”离开紫禁城已经整整过去了27年,三希堂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样子,“三希”帖却没能一起回来。命运多舛的《快雪时晴帖》漂泊了大半个中国,最终流落到了千里之外的台湾,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书法教师)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