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圣教序》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14

《雁塔圣教序》又名《慈恩寺圣教序》,立于唐永徽四年(653年)。此碑分为两部分:一是序,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二是序记,由唐高宗李治撰文,最后再由当时名臣褚遂良书写而成。褚遂良书写《雁塔圣教序》时已经58岁,此碑是他晚年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褚体”的典范。欣赏《雁塔圣教序》可以从它的结体、点画分布、用笔、线条以及章法五个方面来看。

体兼众妙,和而不同。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艺术面貌,与褚遂良师法诸多名家有密切的关系。在《雁塔圣教序》里面,字形结体多以王羲之为主。然而,他虽以王字结体,却处处可以见到虞世南和欧阳询的影子。经过褚遂良的改造,《雁塔圣教序》里的字变得修长,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温润秀雅的格调。此外,在秀雅之中又加入了欧阳询劲挺峭拔的笔画,尤其是竖钩,收笔凝练而含蓄,如碑中“乘”字最为明显。褚遂良能够将各家之长融为一体,实现整体风格的统一,可见他超凡的艺术创造力。

点画疏朗,空灵圆静。碑中许多字点画分布疏朗,笔画之间似断似连,给人以古雅之中带有大拙若巧的意味。宋代朱长文《墨池编》记载:“褚遂良书或多法钟公之体,古雅绝俗。”可见,褚遂良得到钟繇书法的真谛,如碑中的“闻”“然”“湿”等字。这种疏朗的点画布局再搭配上一些灵动的笔画,使得整体字形有一种清远萧散、空灵圆静之美。难怪清代的书论家梁[献] 在《评书帖》中这样感慨:“《同州圣教》看去遒劲,然刻手粗躁,终不及《雁塔》空灵圆静。”

行书入笔,媚趣多姿。《雁塔圣教序》与以往专门的行书入碑和楷书入碑有所不同,它采用的是以楷书为体、行书入笔的形式,使楷书看上去有行书的笔意,这正是褚遂良独运匠心之所在。观摩此碑,空灵飞动,姿媚横生。张怀瓘《书断》这样评价褚遂良的书法:“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可谓一语中的。此碑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得益于褚遂良以行书笔法入楷书。表现在点画有行书笔意,甚至有时会采用行书结体,如“品”“分”“正”“流”等字。除了行书笔法,有些字出笔还保留着浓郁的隶书笔意,尤其捺画似雁尾。

线条瘦劲,刚柔相济。此碑线条往往比较瘦细,表现在横画、竖画、撇画等,然而它却如汉代的《礼器碑》那样笔力瘦劲有神。杜甫云:“书贵瘦硬始通神。”说的就是这样的线条。后来的书法家薛稷在褚遂良的基础上,大大发扬了这种瘦劲的书风。瘦劲的线条蕴含着一种阳刚之美,加上行书用笔所带来的灵动气息,又赋予它们阴柔之美,刚柔相济,辩证统一,使字体表现出了丰富的内涵。

章法布局,也是一绝。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云:“河南《圣教序记》其书右行,从左观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噫!知此斯可与言书矣。”可见,此碑在布局上非常讲究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相迎”“相背”之态。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褚遂良注重书法的章法布局,以及书法的形象性和艺术性。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研究生 苏乃从)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