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学,让书法变得简单

作者 李明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14

在教学书法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练字中会出现诸多问题,想写好很难。分析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如果不掌握一些书法技巧,盲目地埋头苦练,不动脑筋,是学不好书法的。

用“类比法”把抽象知识具象化,复杂知识简单化。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进步速度才会快;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才会好。

以柳体字笔画“乚”为例。如果老师告诉学生:“乚”的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起笔,再折笔向右,顿笔转锋向左下力行,再转锋右运,稍驻后蓄势向上挑出!估计这节课的课堂上,一定是听烦了一部分学生,听晕了一部分学生,听睡了一部分学生。就算是听懂的那一小部分学生也未必能正确地写出来。如果老师能转变一下语调、改变一下方法,这样告诉学生:“‘乚’也叫浮鹅钩,它的形状犹如一只昂头挺胸浮在水面上的大白鹅。不过,我们今天写的是一只黑色的墨鹅。它直直地伸起脖子高唱凯歌,身体平平地贴在水面上,尾巴也直直地向上翘起……”这样解释,又会听清醒一部分学生,听精神一部分学生,听懂了的那部分学生也一定会急着操笔画“墨鹅”。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肯定不一样。将笔画类比作相近或相似的事物,既降低了难度,又易于学习和掌握,为何不用一用?

口诀记忆法,易于识记、不易忘记。笔画与偏旁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它们最基础、最重要也最枯燥。如何将这些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学呢?通过多次课堂实践教学,我发现把规律性较强、特点较突出的偏旁和笔画串联起来,归结成易于识记的口诀,再传授给学生,会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仍以柳体字为例,柳体字的“口字旁”与“口字底”同是竖长折短而且内收,但是位置却不同,可以归结成:“字左字底同一口,竖长折短且同收。左口偏上请记准,下口让上三四分。”田字旁比口字旁长,而且是左竖长右折短,可以说成:“田旁不同口字旁,形体宜长不宜方。口旁皆是横折短,田旁却是折画长。”再比如“犭”,如果用“大风吹来竖钩弯,两个短撇挂上边。一个拦腰挂得稳,一个只挂小半边”来归结,便会很好记。

临帖宜求甚解,双钩的作用不可低估。学习书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过程。学过了笔画,练过了偏旁,又知道了结字之法,下一步开始让学生接触碑帖。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的临习必不可少,但是临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对碑帖的历史背景、文字内容等进行全面了解。这就像交朋友,如果不经过了解就胡乱交朋友,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害。临帖之前如果不对碑帖进行分析、了解,信手拈来、囫囵吞枣式的临写效果不但不佳,还容易走入死胡同。因此,在临帖前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字帖,分析文字内容,推敲字的写法,掌握异体字,挑出错别字,并讲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对学生临帖会大有帮助。如果老师能把帖文加上标点,做上译注,再译成白化文,效果会更好。

初次临碑临帖的学生对于碑帖中的一部分字已经有所掌握,但是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的陌生字,以及字距、行距等问题就很难把握,这时不妨让学生用双钩法进行描摹练习。这种方法写出的字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与原帖极大地吻合,也很容易掌握。

背古诗练集字,为创作打基础。背古诗文可以增强文化底蕴,练集字可以更熟练地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为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如语文版书法教材中王羲之行书的集字练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兰亭序》中的“清”“气”“若”“兰”四个字写一件扇面作品。这既可以巩固学生对王羲之行书的书写熟练程度,又可以训练学生对单字在扇面上的合理安排的整体把握,考验学生对书法的灵活应用。

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临帖之余多背一背古代优秀的诗文,多练一练古诗文的集字,对于增加自身文化修养,提高书写水平,掌握书法创作的要领,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系云南大理下关一中书法教师)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