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14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

《中秋帖》为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又名《十二月帖》,是东晋时期王献之最具代表性的草书作品之一,是王献之写给亲朋的书信。现在留存下来的3行应该是整件作品中的片段,而且研究者普遍认为是宋代米芾的临摹复制品。作品整体笔画连贯,行气流畅,给人感觉圆润纯熟、潇洒飘逸。

《中秋帖》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该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后由清宫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有关部门以重金收回,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极备法度,誉称“一笔书”,是学习“二王”的珍贵资料。

(选自语文版书法教材九年级上册)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