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及其《阴符经》赏析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15

褚遂良,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杭州钱塘人。博学多才,精通文史。曾历官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高宗时封河南县公,人称褚河南。后因反对武则天为后,被贬为爱州刺史。
褚遂良书法师欧阳询、虞世南,上溯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褚遂良的传世碑刻有《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倪宽赞》《阴符经》等。
《阴符经》传为褚遂良大字楷书的名作。全篇共96行,461字。分为上篇、中篇、下篇。贴后有邵周重装,王榕复校题字。传为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小,难窥庐山面目。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
我对《阴符经》中的笔画进行分析,以此来进一步解释《阴符经》的书法美。其中以很多《阴符经》中的单字为例子,请读者对照《阴符经》来深入赏读。
1.横画
在帖中大部分字的横画都是逆锋入笔,在入笔处多有逆锋留下的三角状墨痕,行笔多采用中锋运笔,长横中略带弧形,给人以流畅爽利的感觉,如“可”“五”。有的则空中取势,顺笔而入,如铁杵磨成的针,如“历”“行”。收笔处有的实收,有的虚收。
2.竖画
竖有长短之分,有悬针垂露之异,在形态上有曲直向背,多取曲势。无论是垂露竖还是悬针竖,其起笔、运笔以及出笔的线条都非常饱满。在《阴符经》中,它短竖的起笔多成“S”形,以“S”形入笔,给字的整个形态增添了灵动和活力。由于“S”形的笔法是调锋铺毫的需要,不可盲目追求或夸大动作,应顺其自然。
3.撇画
撇的用笔多是上部稍直,中部以下顺势掠出,掠出部分较厚重,同时不失飘逸自然之感。有的如镰刀,上部挺拔,下部锋利,如“天”“人”。短撇藏锋起笔,饱满有力。
4.捺画
捺多逆锋起笔,向上略抬,后一波三折向右下方平出,自轻而重,收笔处顺势出锋。如“文”“之”“道”字。
5.点画
此帖中点画的韵律感和流动感交相呼应,有的凝重圆满,有的洒落自然,变化多端,俯仰向背之态生动活泼,有高山坠石之势。平点顺锋入笔,圆润收笔,形似露珠,如“之”“奇”。竖点入笔爽利,提锋收笔。撇点多带“S”形,如“自”“以”。捺点都在字的末笔,变点为捺,如“矣”“以”。
6.折画
折有圆折和方折两种,圆折以中锋提笔,侧笔转过,以外拓笔法,铺毫下行,如“理”“因”。方折平锋入笔,至转折处有回环之势,以内擫笔法铺毫而下,如“圣”“合”。
综观此帖,《阴符经》入笔爽利干脆,行笔过程又不失柔和细腻,一横一竖,均在寻求力量的变化和姿态上的冲突。在字的结体上,中宫抱紧,显得散而不松,疏而不稀。字形上表现了一种平画宽结、横向取势的特征。字形略扁,点画间游丝断而能续,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梁巘《评书帖》中说:“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书法的空灵,正是通过运笔与提笔而体现出来的。《阴符经》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以行法入楷,线条灵动,充满生命力和动荡感,且不失稳重,这就是褚遂良以他自己的书写向我们阐释什么叫灵动之美、线条之美。
形成这种风格,除了隋唐时期整体书法的风格对其有影响以外,他更多的是得益于王羲之和王献之。从其流传下来的书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褚遂良是初唐书家中对晋人书韵理解最深刻者,是二王法则的集大成者。褚书柔中带刚,灵动流畅的线条表现以及横向取势的字形结构和意蕴,为初唐以后书法的全面兴盛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想象空间,无怪乎刘熙载评:“褚河南为唐之大教化主。”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刘亚清)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