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牍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769期 发布时间 2014-11-15

先秦时期除了甲骨文、金文和石刻文字之外,还留存有一些墨迹,如有简牍文字、帛书和盟书等。由于竹木简牍、丝帛容易腐烂,因此我们目前见到的最早的简牍和帛书都是战国时期的,而且主要集中在秦、楚两个国家。盟书一般写在玉石片上,这比写在竹木丝帛上耐久,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盟书是春秋晚期的。这些墨迹文字的内容包括古代书籍、官府文书、盟约誓词、私人信件等等,不仅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为我们展示了先秦书法的风采。简牍是古代的书写载体,在纸没有普遍使用以前,人们写作、记事、通信都用竹木简牍。记录了汉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的《居延汉简》就是人们用简牍写作的代表之一。

简有竹简和木简之分,是经过防腐等加工处理的细长的竹片或木片。简有长有短,长的不超过60厘米,短的大约20厘米,往往只有1厘米宽。古人在上面书写文字,一片竹简一般只能写一行字,为了记载更多内容,人们就把这些单根的竹、木简用绳子连缀在一起,形成了“册”。甲骨文的“册”字写作“ ”;金文中的“册”字写作“ ”。这是一个象形字,就像将很多条竹、木简用两道绳子编缀在一起的样子。简册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牍又叫“版牍”,是比简稍宽的长方形木板,一般不用来抄写书籍,而是用于书写公私文书和信件,用于书信的木牍长1尺左右,因此古人把书信称作“尺牍”。将竹子、木料制成适宜书写的简牍,需要一定的加工程序。首先片解出竹、木条,然后刮削(尤其必须将竹节削平),使其平整划一;之后将书写面打磨光滑,以免晕墨。最后还要“杀青”,就是将简中的水分用火烤干,以适宜书写且防蛀;又有说法认为“杀青”是削去青皮,竹白书写字迹不易抹去。使用时,一般将多枚简牍编连为简册,再进行书写,这样便于卷拢、铺展。传说孔子读《易经》,反复多遍,以致“韦编三绝”,编连简册的韦(熟牛皮)三度磨损断绝。简牍书写的必要工具是刀和笔,笔用于写字,刀用于削改,故有“刀笔吏”之说。从文献记载和甲骨文字分析,最晚在殷商时期已有简牍使用,现已出土的最早的简牍属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直到晋朝,虽然当时纸已经使用得很普遍,政府的文书簿籍却往往仍然使用简牍。上起殷商,下迄魏晋,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中,简册制度逐步完善。

(选自语文版高中书法教材《书法艺术》)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