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秀字 > 文字 > 正文

“我”是怎么来的

作者 宋治洲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606期 发布时间 2014-11-02

“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我就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这是小品演员范伟在小品《看病》中的一段经典台词。“我”是怎么没的,我当然也不知道,但今天我却可以跟大家聊聊“我”是怎么来的。

“我”字是从一种兵器来的。听着有些奇怪吧!的确,今天我们都是把“我”当成第一人称代词来使用的,如“我们”“我家”“我的”,哪里有一点血腥味和杀伐气啊!可如果你把“我”“戒”“戎”“戍”等字搁在一块儿,仔细瞧瞧,就会发现它们都带着一个“戈”字。“戈”不就是刀剑之类的武器吗?所以,大学者郭沫若就曾明确地指出:“‘我’字像斧有齿,是刀锯的锯。”

甲骨文、金文中的“我”字形体更加形象直观。那样子就像是一把有长柄的锯齿,不过这锯齿的部分是突出于长柄的,仿佛是薛仁贵用的方天画戟。但历史上真有这样的兵器吗?1978年随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葬的发掘,世人才真正看到了“我”这种兵器的庐山真面目。考古工作者把“我”这种兵器称为“三戈戟”(或称“多戈戟”),它“通长3.43米,三戈一矛同装于一柲(长柄)上,矛装于柲的顶端,往下为一件有内的戈和两件无内的戈。戈之间的距离4.7至5.3厘米,三件戈援长略有差别,自上而下依次递减”。现代“我”字的写法虽已经千年演变,但稍作夸张也仍可窥见其本来面目。

今天“我”字已无兵器之义,而是作代词用,这其实是“我”字的假借用法,即当时先民们不知如何给人称代词“我”造一个汉字,就临时借表兵器的“我”来表示。但这一借就是几千年,以致现在“我”的人称义根深蒂固,其本来的意思反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