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秀字 > 文字 > 正文

汉字的通假——通假字

作者 单泽润 来源 《大连大学报》 发布时间 2012-08-27

  汉字的通假字现象,是高中古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每年的高考语法部分都可能涉及。那么,到底该如何认识汉字这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呢?

  我想先举个现代社会的例子来说明:你走进副食品商场,见标价牌上写着“大丈”每公斤多少元、“九菜”每公斤多少元。虽然,这里的“大丈”是“大酱”、“九菜”是“韭菜”,也就是说商家写了“别字”,用的是“音同字不同”的字,但是也能达到沟通和告知的目的。

  同理,古文中的通假字,我们可以理解为古代人使用了别字。但古人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实际上后来正确使用的汉字还没造出来。换句话说,在一个新字没产生之前,古人使用了一个旧字来代替它,这就是汉字的通假。如“座位”的“座”没产生之前,古人一般使用“坐”。后来,在“坐”的基础上发明了“座”,使两个字有了进一步的分工——“坐”为动词,“座”为名词。“阵地”之“阵”古人常用“陈”,如此等等。

  下面,仅就《大学语文》中几篇重要课文,列出通假字如下(主要的):
  《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说-悦;振-赈;彻-撤。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颁-斑;涂-途。
  《庄子·秋水》:辩-辨。
  《李斯·谏逐客书》:缪-穆;从-纵;内-纳。
  《韩愈·答李翊书》:距-拒。
  《司马迁·李将军列传》:陈-阵;卒-猝;解-懈;
  《柳宗元·种树郭橐传》:而-尔。

  另外,古人用的较多的通假字还有:亡-无;即-则;匪-非;说-脱;邪-耶;被-披;直-值;耶-爷;缪-缭;债-责;孰-熟;弟-娣;反-返;等等。

  多读、多思、多记,是认识汉字通假现象的最好方法。古文专家对上述语言现象也称“古今字”,也对《说文》中字的归类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观点。关于学术争论可不去评述,但对汉字的亲近和敬畏,却是时时都应关注的。我们在热心卡通、沉迷电脑之时,也应该多读读古文,这其实是非常有兴味的一件事。

发表于《大连大学报》第386期 第二版 作者:大连大学退休教师 单泽润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