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卜辞分期断代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 边继芝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17期 发布时间 2014-11-08

编者按
陈梦家(1911~1966),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上世纪30年代曾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视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后成为容庚的研究生,改治古文字。他先研究古代的宗教、神话、礼俗,而后进入甲骨文、青铜器、汉简的研究。
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有三大发现: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和敦煌文书。陈梦家在最为重要的甲骨学和简牍学两方面均作出重大贡献,同时在殷周青铜器研究领域也取得很高成就。
陈梦家研究甲骨文的代表作品是1954年完成、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此书被认为是甲骨文研究方面的百科全书。陈梦家对近代以来甲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革损存益、继承发展,使甲骨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这本70万字的鸿篇巨制在国内外被反复印刷出版,成为甲骨文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之一,是殷周史研究不可逾越的重镇。

陈梦家的研究领域广、著作多,70万言的《殷墟卜辞综述》影响深远。然而,在2006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和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联合举行纪念陈梦家诞辰95周年和逝世40周年的“陈梦家先生学术座谈会”上,专家们谈论较多的集中在他对甲骨断代学的贡献上。陈梦家关于甲骨文分期断代的研究,激发形成了学科前沿的两个问题:关于 组、子组、午组卜辞的断代和论康丁、武乙、文丁卜辞。

关于 组、子组、午组卜辞的断代
陈梦家将董作宾的“贞人集团”这一虽有以贞人分类意图,但在字义上侧重于贞人关系的概念发展为“组”,将其提出的一期、二期、三期的贞人集团分别称为“宾组”“出组”“何组”(明确为廪辛时期)。虽仍是讲贞人(陈梦家称“卜人”)的组合,但在同文中已提出了“宾组卜辞”“何组卜辞”的概念,从而进一步靠近了以贞人作为卜辞分类主要依据的观念与做法。陈梦家指出“ 组和宾组所同的父甲、父庚、父辛、父乙实即武丁时所以称其父辈阳甲、盘庚、小辛、小乙,都是武丁时代卜辞”。陈梦家的论证构成了 组、子组、午组卜辞武丁时代说的坚实基础,为卜辞断代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学者贝塚茂树在与陈梦家不通信息的情况下,也同时研究了这批卜辞,与董、陈所论范围大致相同,也定为武丁时代。
许多年来,关于断代问题时有讨论。日本岛邦男、加拿大和台湾一些学者仍坚持董说。同时,也有多人认定和发展陈说,如邹衡从YH16、YH106 组、子组与宾组出于和同出于最下层和同出陶器及有关其他坑位研究;姚孝遂从发现贞人“争”与子组卜辞同版研究;谢济从集合称谓,有贞人联系宾组、 组卜辞等研究,继续论证为武丁时代。更重要的是1973年小屯科学发掘,出土 组、午组卜辞于早期地层,这有力证明这批卜辞不能晚于文丁时代。
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提出的以贞人组分划卜辞类型的做法,为进一步更科学地在分类(分组)基础上作卜辞断代工作打下了一个基础。可以说,是分期断代“两系说”的起点。同时,他在确定子、午组卜辞时代时已注意坑位情况(堆积状况及卜辞共存关系),运用田野考古方法,这对后人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论康丁、武乙、文丁卜辞
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第四章第三节“村中出土的康、武、文卜辞”中指出,第一次殷墟发掘所获康、武、文卜辞出自村中。第二次发掘所获牛骨部分(《甲编》490~928)“全是康、武、文卜辞,大约只出村中。”第五次发掘所获康、武、文卜辞,“可能出于村中”。陈梦家又从字体、卜人、卜骨材料、前辞形式、称谓、周祭与记月等六个方面比较中期康、武、文卜辞与早期廪辛及以前卜辞(陈定廪辛为早期)的不同。
陈梦家论这批卜辞的显著特点,一是出自村中,二是“康、武、文卜辞自成一系”。他还在认定的武乙、文丁卜辞中检出了贞人“历”。陈梦家论其中的武乙文丁卜辞时代,后来成为学科前沿争论很大的问题,有特别意义。

陈梦家分期断代的积极影响
1977年,李学勤著文提出历组卜辞(相当陈梦家定武乙文丁卜辞)应为早期武丁祖庚时代;裘锡圭等多人相继著文著书,论历组为早期。陈梦家的学说受到严重挑战,但反对历组卜辞早期论的也有很多人,遂发展成为甲骨文研究以来规模最大的论辩。小屯南地甲骨的发掘、整理和著作编辑者肖楠是一个集体,肖楠在《小屯南地甲骨》前言中说:“根据卜辞和陶器的对应关系判断,小屯南地中期大致相当于康丁、武乙、文丁时代。”又分中期地层与灰坑为一、二组,一组时代早于二组,所出卜辞分三类,第一类为康丁,第二类为武乙,第三类为文丁卜辞。他们认为“小屯南地主要出土康、武、文卜辞”。又以新出卜辞与过去著录书从称谓、字体、贞人、文例、事类等多方面并解释如同名问题等深入研究,断定“康、武、文卜辞的关系密切”,对陈梦家的学说深信不疑。大量新出土甲骨及其研究,证明陈梦家的康、武、文卜辞说很有生命力。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