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 开创以“贞人”研究卜辞的新体例

作者 边继芝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18期 发布时间 2014-11-08

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饶宗颐幼年时,家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他两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从此与祖母住在一起。饶宗颐的父亲对他影响很大。饶宗颐称他的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饶宗颐18岁时完成其父的遗作《潮州艺文志》,从此在史学界出名。1949年移居香港。

高度关注流散在海外的甲骨
饶宗颐一生在12项学术研究领域里均有极高的造诣,甲骨学只是其中之一。和内地的甲骨学家不同,自上世纪50年代始,饶宗颐就非常注意流失在海外的甲骨情况。1954年夏天,饶宗颐到东京大学讲授甲骨文,同时到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甲骨文,1956年出版了《日本所见甲骨录》,照相影印选收了东京大学118片甲骨中的53片,其中有一些过去未曾录著的材料。在序中,他还介绍了自林泰辅以来日本研究甲骨文的情况及单位个人收藏甲骨的概况。同年又出版了《巴黎所见甲骨录》,摹本介绍了法国3个机构收藏的26片甲骨,大多是未曾著录的新材料。1958年出版了《海外甲骨录遗》,以拓本和照片对照,收录了德国人卫礼贤旧藏甲骨68片。1970年出版了《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以摹本的方式,收录欧、亚、美15家机构所藏甲骨200片。
饶宗颐始终关注流散在海外的甲骨,只要一有机会,就采取不同的方式,或照相,或拓印,或摹本,进行选择整理出版。对于海外甲骨的研究,给力不小,有独到的成绩和贡献。

20年铸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1959年,饶宗颐根据在京都以及多年来研究甲骨文的资料,调动了所有关于古今历史的知识背景,不断梳理各种证据,甚至亲自前往实地踏勘,“东走扶桑,西极罗马,曝蠢书于羽玲,索玄书于赤水”,积20年之心血,编撰巨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饶宗颐在《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的“例言”中说:“治卜辞者,无不盛言分期,因有‘断代’及‘分派’两种方法,然分派必以断代为依据;断代则以贞卜人物及其对先王称谓为区划标准。过去甲骨学者,于卜人之探索,往往仅举一二事以示例,未能将刻辞所见之卜人,通体董理,以故断代标准不能确立。即偶有揭示者,大都以偏概全,衡之他辞,动多乖牾。鄙见无论‘断代’‘分派’,必先以分人研究为基础,本书之出作,即在提出卜辞之‘分人研究法’,使有卜人记名之刻辞,得一综合之整理。”
自从董作宾提出“贞人”说以后,一直无人对“贞人”资料进行全面整理,而《殷代贞卜人物通考》是第一部“分人研究”甲骨的专著。作者搜罗征引甲骨著录书凡58种,囊括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全部素材,还引用了七种未曾刊布的甲骨材料,以“贞人”统属所有材料,进行详细的个案研究。在每个“贞人”下按占卜内容分类,逐项罗列资料,随文解说,重点分析。“顾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实开前所未有之局。”
据饶宗颐在《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中的研究,由于在商朝所处的地位不同或任职时间的差异,或司卜事类的分工以及年寿长短等因素,所参与的活动项目或多少不尽相同,但都在18项范围内。类似这样的贞人,饶宗颐综合各家后计得117人及备考20人。饶宗颐从研究殷代占卜者入手,将占卜的大事融会贯通,全面展现了殷代历史的全貌。
此书一经出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发表评论并加以推介,在中外学术界影响巨大。1962年,法国法兰西汉学院将儒莲汉学奖颁给了饶宗颐,这个奖项被誉为“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

主编《甲骨文通检》
1959年以后,饶宗颐的研究兴趣转移到域外交通和敦煌经卷上,直至1979年《甲骨文合集》出版,才重返甲骨文研究领域。从1982年起,饶宗颐开始筹划主编大型分册资料索引《甲骨文通检》,由沈建华女士负责具体编纂。饶宗颐在每册卷首皆撰有长篇前言,对相关的甲骨学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进一步阐发过去提出的关于贞人和坑位的意见,提出了研究者辨识甲骨文地名的“三难三蔽”,对甲骨文地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排比和解说,对殷代地名尤其是殷代四国多方的地望进行了新的考订。他论证了“氣”在天象中的意义,对卜辞中一些有争议的气象记录文字进行了总结和新释。他在前言后另附有专文论证《殷卜辞所见星象与参、商、龙、虎、二十八宿问题》,指出:“以勘卜辞,知殷时诸星宿,大体已略备。”这一发现对古代天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