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承祚 21岁编成传世甲骨文字典

作者 金阳秋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18期 发布时间 2014-11-08

商承祚出身于广东番禺的书香仕宦之家,父亲商衍鎏是清代最后一科的探花,善长诗文书画。受家庭的熏陶,8岁起商承祚就已经痴迷到“连走路都要低头搜寻古迹”的地步了。10岁时,他就有兴趣阅读《说文解字》。他哥哥商承祖曾介绍说,商承祚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将早餐的钱省下来,到地摊上购买古字古画。
有一天,商承祚向父亲商衍鎏提出,他的心愿是学习古文字。刚从德国汉堡大学讲学回来的商衍鎏听到儿子的这个想法后,很长时间没说话。他长叹了一口气,说:“你学这行是找不到饭吃的,只能做个名士。可名士也要生活啊。但你既决意走此路,这是你的志愿,我有什么话好说呢?”
话虽这样说,他还是把商承祚引荐到国学大师罗振玉的门下。1921年秋天,商承祚到天津拜罗振玉为师,专攻古文字,精研甲骨铜器。白天商承祚在罗振玉家拓铜器铭文,晚上在伯父家攻读有关《殷墟书契考释》的著作,每晚从9点开始,通宵达旦直至鸡鸣。
21岁弱冠成名
商承祚读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并按《说文解字》进行结构整理,又补入异体字,加入个人体会,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他将罗振玉的《殷墟书契》一书整理并编撰为《殷墟文字类编》十四卷。
1923年7月商承祚出版了《殷墟文字类编》。这是一部比较实用的甲骨文字典,共收单字1575个,每字之下均注明出处。按偏旁部首编次,从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使该书成为当时最完备、最详尽的甲骨文字典。其考释主要依据罗振玉、王国维,也有商承祚自释之论,约占十分之一二。此书条理明密,王国维誉之为“精密矜慎,不作穿凿附会之说”。它大体上反映了上世纪20年代初学术界对甲骨文字认识的基本状况。
罗振玉细细阅后甚感欣慰,毕生所学终于后继有人,遂鼓励商承祚再接再厉。王国维在序中评论此书“可以传世”。在一段时间内,此书的确常为学者们使用,对于刚刚21岁的商承祚来说,也就此弱冠成名。
研究冷学问也有饭吃
1927年,商承祚以无学历的出身,被聘为中山大学教授。他开设了殷周古器物研究、殷周古器物铭释、殷墟文字研究、三代古器物研究、说文解字部首笺巽等多门课程。其父商衍鎏感慨道:想不到研究这么冷门的学问也有饭吃。
1933年,奠定商承祚在甲骨学方面学术地位的代表作《殷契佚存》出版。该书收集了海内外六位收藏家所藏的甲骨实物,三家拓本,共1000片甲骨文。所收拓片,有的相当重要,有的在其他书中难以看到,如第427片、第518片。此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在考释方面更是论述精到,为后来者广泛接受的甲骨学研究范式,在该书得到了全面的格局奠定。
此外,商承祚的《殷商无四时说》《立字质疑》《释武》《释申》《殷墟文字用点之研究》等论文,也在海内外汉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肯定。
抗战内迁与帛书结缘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以后,商承祚随南京金陵大学南撤内迁。路过湖南长沙时,他从朋友那里听说,近年湘中地下挖掘出不少战国时楚国文物,有漆器、青铜器、丝帛、玉石等,这立即引起商承祚的极大兴趣。在战火纷飞的长沙,商承祚为此足足停留了四个多月,对视野所及的出土文物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与逐一记载。
1942年秋,长沙东郊被盗古墓出土了楚帛书,为古董商蔡季襄抢先购得。蔡季襄请有经验的裱工将大块的帛书加以拼复、装裱,命其子蔡修焕作楚帛书临本,并于1945年春刊行《晚周缯书考证》一书。由于蔡修焕缺乏古文字素养,加之帛书文字不清,整个写本总共三部分文字在内,仅摹存592字,还不足帛书原文的一半,其中误摹竟达133字。但学术界研究楚帛书,却只能据蔡修焕摹录的残辞断句,对帛书内容的理解,不免支离破碎,甚而产生谬误。
一直到1957年,商承祚才从日本友人处获得美国费利尔美术馆拍摄的楚帛书全色照片,于是立即开始临摹和诠释工作,并于1959年至1964年反复校核摹本,最终写定为《战国楚帛书述略》专文刊发,文章确定了楚帛书的出土时、地,纠正了古董商们的种种误传,并且发表了精确度更高的帛书摹本,较蔡本增加近200字,考释出了不少难字难词,进一步揭示了楚帛书的内涵,在楚帛书研究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