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的四大特色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751期 发布时间 2014-11-15

说到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以下简称“《九成宫》”)的好,大凡古今都鲜有异辞。尤其是对其用功临习多年,甘苦备尝后,更感觉高山仰止而叹不能至,真所谓“纤微向背,毫发死生”。至今犹记得,我曾临此碑中的“家”字和“出”字不下千遍,而且画了密密麻麻的构形线(各个端点之间的连线),又是双勾又是扩临,却终不能完全满意。

《九成宫》的点画最具特色的就是“劲”和“秀”。一般来说,“劲”是阳刚之美,“秀”则是阴柔之美;“劲”刚猛,“秀”柔婉;“劲”豪壮,“秀”细腻,二者殊难调和。在此碑中,欧阳询却将这对矛盾处理得恰到好处,十分和谐。可以说,在此碑中,“劲”是筋骨,“秀”则是肌肤,骨肉停匀,不能增减一分。
下面用例字来说明“劲”和“秀”在点画中的互相配合调和。

“子”字笔画劲挺,却毫不鲁莽,尤其是竖钩,既不是一个柔和的圆弧,也不是僵直的一竖一提,而是先一个精巧的右下拐头,将势蓄足,然后劲直下行,而且微微偏左,以避呆板。挑钩则最妙,平向趯出,内圆外方。上边的一策一啄,也是妙极,二画皆虚,与下面的竖钩及横画的实笔正好相应。那一横,看似无甚巧妙,其实暗藏玄机,它先轻后重,又短短的,正好与整个字形左窄右宽相呼应,若是换成了普通的一长横,味道顿失。在这看似简单的字中,方与圆、虚与实、轻与重,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妙趣无穷。“家”字的处理与此略同。

 

再来看一下帖中的两个“风”字。第一个“风”字显得非常结实,但并不僵死,点画的力度通过左右两条完美的弧线展现出来,内部的小点画也结实有力,但却不失细腻。左边撇画起笔柔和的尖和收笔保留的含蓄的隶意都颇见匠心。第二个“风”字则尤为风姿绰约。其实这个字左边的撇画是稍有些不到位的,上边的横也未能完满,可能与碑石的剥蚀有关,但我更愿意视其为书写过程中的偶然失误。正是这样一个起笔就有些失误的字,更可以见出欧阳询在处理点画时的高妙。为了与右边弯钩的背势和力度相称,他把中间的一竖笔写成弧形。就因为这一点独具匠心的处理,整个字既不失遒劲有力,又因为偶然的失误反而造就了生动活泼的姿态。

《九成宫》的结构最显著特色是“险”而“稳”。这又是一对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只是一味“险”的话,则整幅字必将像个醉汉摇晃颠倒;如果一味“稳”的话,则整幅字又会像一个个木偶人,毫无生气。欧阳询匠心独运,做到了险而不倾,稳而不板,险中求稳,稳中寓险。

下面仍用例字来说明“险”和“稳”在结构中的相得益彰。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