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书法的力量

作者 谷翠峰 来源 《大连大学报》 发布时间 2012-09-07

普通百姓无法规定书法的游戏法则,但恰恰是他们在创造着法则。中国的北碑宝库就是一例,大批无名氏书家虽然失去了冠名权,但历史无法抹去他们的精神创造:从敦煌写经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王羲之的书风来源于民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同样,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也早在民间已有所发现。

这些考证文章相对照附图已见诸于报刊和杂志:民间书法为书法法度的建立提供了无穷的资源,民间书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真趣和自然的意味。和文人为艺术而创造艺术不同,百姓是为生活而创造艺术。如人死了要立碑文,尽管这些碑文不一定是他们自己书写,或许请来的是百姓中的“秀才”,所谓落魄文人,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书法可能差也可能不差。可是百姓办事匆匆,无官家之慎重和排场,故而,文人写来也信手而为。民间书法的特性也由此而显现出来。

无一定的法则就为扩大法则的外延打下了基础。我们从一些流传下来的民间作品可以看到,点画的自由性和不太规则的布局方式为后人的创造提供了资源。这种对民间书法形态的重视从晚明时已经开始,到了清代达到了高潮:徐渭、王铎、朱耷、金农、伊秉绶、康有为等极富创造力的书法家都或多或少地汲取了民间书法的养料,为中国书法开辟了新途径。这种方法一直演绎到现在,并且已经逐渐成为现、当代书法的主流形态。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所谓法度的建立有一个时间渐进的过程,每一时代在确立自己的书法主流时,它会从时间和空间寻找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有益因素,如欧阳询在书法的整个过程中就将魏碑和隋碑中的精华提炼了出来,同时,又搀杂了隶书的戈钩等笔画特点,塑造出一个雄健刚劲的书法形态,这符合初唐时代的要求;同样,颜真卿则吸收了篆书的圆融浑厚的笔画以及泰山经石峪雍容自然的造型,把中唐的气度和宽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和一览无余。

在中国书法的创造中,只有渐变的方式才会获得成功,这是历史的经验。为什么?因为人的接受有一个过程,而且突变的东西缺乏历史感和承接性,这也是历史的经验。民间的东西为什么无法提升为“法度”?因为它其中的游离性和不确定的因素太多,需要一个提炼和概括的过程,这需要具有理性意识的知识分子来完成。一般人的感觉和艺术家的感觉是全然不同的,其中的理性和情感的成分也不尽相同,艺术家在驾驭芝术形态时能很好地把握两者的统一,而一般人无法做到这一点。

--------------------------------------------------------------------------------

左上:隋《苏慈墓志》 民间书手书写
右上:《泰山经石峪》 民间书手书写
左下:颜真卿 《麻姑山仙坛记》
右下: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民间书法的力量

发表于《大连大学报》第436期 第二版 作者:大连大学美术学院 讲师 谷翠峰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