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秀字 > 文字 > 正文

趣谈“厕”字

作者 宋治洲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644期 发布时间 2014-11-03

有人曾说过,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只要看看它的厕所就可以了。此话不假,厕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的文明进程。汉字“厕”也不啻为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窥见古人生活的另一面。

《说文解字》上说:“厕,清也。”这反映古人很早就具备了环保思想,他们认为厕所应是一个清洁之所。同样表示厕所之意的“圊”字,段玉裁解释说:“圊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但实际情况却是,厕所很长时间以来就是一个污秽不堪、臭气熏天的地方,所以就又产生一个“圂”字。这个字是一个大方框里围着一个“豕”,“豕”就是猪。“圂”的本义是指猪圈,古人方便时没那么多讲究,到猪圈旁一脱裤子就可以解决,而且拉屎、养猪两不误。以后“圂”字就有了厕所的意思,所以《说文解字》上也说“圂,厕也。”

古代厕所不仅躲不开臭气,而且有时还潜藏着致命的危险。如《三国志·华佗传》上记载:“彭城夫人夜之厕,虿螫其手,呻呼无赖。”县令的夫人晚上去出恭,竟然被蝎子蜇得嗷嗷叫。这还算轻的呢,《左传·成公十年》上的一段文字更让人瞠目结舌:“(晋景公)将食,张,如厕,陷而卒。”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正要吃饭,突然感到腹胀得厉害。于是就去上厕所,结果竟然掉到粪池里淹死了。好家伙,这哪里是厕所啊,简直是鬼门关嘛!

当然,厕所也分谁家的厕所,某些王公贵戚家的厕所可就不一般了。史书上虽没有专门记载,但《世说新语·纰漏》上的一则趣闻却让我们喷饭之余浮想联翩。“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着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这位王敦先生不但出身于东晋士族大家,而且还是个驸马爷,可谓见过大世面的人,但在如厕的问题上却丢尽面子。一次在公主府上厕所时,看见室中漆箱中盛有干枣,这本来是用于塞鼻防臭用的,他却不知道,还以为是便后甜点,于是随手拿起大快朵颐一番。等出来后又见婢女们捧着金盘子,里面盛着水,还有琉璃碗盛着澡豆(就像今天的肥皂),他就拿过盘子一饮而尽,估计他又认为这是便后饮料了。此举引得公主府中的婢女们一阵嘲笑。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讲师)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