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印刷术雕版印刷

作者 叶静思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499期 发布时间 2014-11-08

编者按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明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在前人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印刷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是多种不同技术的组合,当人们将这些不同的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印刷术也就产生了。毛笔、墨、雕刻文字技术以及纸张的出现,都与印刷术的发明有直接关系。
  在西方的很多书籍中,往往把印刷术的历史起点,定为谷腾堡的铅活字印刷,这实际上割断了在此之前八百多年的印刷历史。我国的一些书籍,在谈到古代四大发明时,把活字印刷、造纸、火药和指南针并列在一起,这也不符合实际。因为活字版的发明,只是印刷术发明后的第二个里程碑,这种看法忽视了我国的雕版印刷术。史料表明,最早的印刷术——雕版印刷发明于7世纪的唐代,印刷术起源于中国。
  雕版印刷是这样一种印刷工艺:将文字、图像雕刻在平整的木板上,再在版面上刷上油墨,然后覆上纸张,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地刷过,使印版上的图文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
  雕版印刷的“雕版”在我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叫法,最为常见的是“镂版”“刻版”“刊版”“墨版”“椠版”“梓版”等。其中“椠”是延用了古代片牍的名称;而“梓”则因为梓木是雕版印刷中的重要材料。雕版印刷有时也称“付椠”“付梓”或“梓行”“刊行”等。在“版”字方面,在古代出版、印刷的文献中,往往是“版”“板”通用,而较多的则是用“板”字。到了清代,在出版、印刷的著作中,才普遍使用“版”字。
  雕版印刷所用的雕版材料,主要是选用纹理较细的木材,如枣木、梨木、梓木、黄杨木等。至于选用哪一种木材做雕版,一般是根据印刷品的精细程度,来选用硬度不同的木材。
  雕版印刷的工作流程分为以下三步:
  首先,是雕刻印刷版。一般是请书法很好的人写版,将要雕刻的内容先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将写好的纸稿反贴于预先准备好的木板表面,给予一定的压力,使文字或图像呈反向转移到木板上,再由雕刻工人雕刻成反向凸起的文字或图像。校正无误后就准备进入下一道工序。
  其次,是刷油墨。先将雕刻的版(称印版)固定在一个台面上,用刷子沾上油墨均匀地涂在印版的表面,从而完成刷墨的过程。
  最后,就是印刷。印版刷好油墨之后,在其表面覆盖一张纸,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地拍打整个纸面,揭下纸张之后便完成了一次印刷。然后重复第二和第三道工序,从而完成大批量的印刷品。
  早期的雕版印刷工艺十分简陋,一般只是单页小型的印刷品,如一首诗、一幅图画等。后来随着雕版印刷工艺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大篇幅的印刷品。
  在印刷品的版式方面,也是随着印刷工艺的提高而不断改进。初期的印刷品多是单页的形式,版式也不固定。这时的版式主要是上图下文,版面呈矩形,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后来出现的印刷品,虽然是整部书或整卷佛经,但仍采用写本的卷轴装帧形式,除高度统一外,在宽度方向比较随意,一般以单张纸的宽度为准。到了唐代后期,由于出现了旋风装、经折装和册页等书籍装帧形式,版面的形式因此得到了统一。
  关于雕版印刷的发明年代,众说纷纭,其中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等几种说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印刷史学家张秀民根据有关资料,推断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这一观点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