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与雕版印刷

作者 静思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499期 发布时间 2014-11-08

  石刻,是在石头平面手工雕刻文字或图像的工艺技术。这种技术起源几乎与金文同时,秦汉开始盛行,沿用至今。古代刻石,有石碣、石碑、墓志、摩崖之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巡立石,以歌颂、传播自己的业绩功德。自此,刻石之风大兴。公元前219~211年,在全国各地立石七处。后来秦二世又在秦始皇所立七石之上增刻“补记”。刻石内容均为颂扬秦始皇功德之作。刻石文体,现存山东琅琊台石刻之补记为小篆,据说出自秦朝丞相李斯手笔。

  汉朝以后,古代刻石形体由圆变长,谓之“碑”。碑刻内容,随立碑原由及其所需纪念的事件而异。有的记述历史事件,有的记载死者生平,后来更发展为镌刻儒家经典,以提供标准范本,防止讹误流传。故而碑刻都比较考究、严谨,对书法和雕刻技术要求较高。

  汉朝碑刻最负盛名的是汉灵帝熹平年间镌刻的《熹平石经》。《熹平石经》的刻制自175年到183年,历时8年。共刻了《易经》《书经》《诗经》《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六经。刻于高1丈、宽4尺的46块石碑之上,共20多万字,碑文的文字为当时通用的隶书。

  这次雕刻石经的目的在于重新校正儒家经典,为学习者提供范本,并永久保存。这种方式,对后来的大规模雕版印刷儒家经典著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在古代刻石中,墓志、摩崖两种石刻艺术不可忽视。墓志是指文字刻于石板、砖上而埋于墓穴或竖立地上,文字内容为墓葬者生平以及纪念内容的一种石刻方法;摩崖则是指文字刻于山崖壁上,以求传之久远的一种石刻方法。在佛教盛行之时,镌刻在名山石壁上的佛像佛经,比比皆是,其中尤以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为最。摩崖刻石,有文字也有图像,对手工雕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雕版印刷的成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文字的石刻艺术中,还有一种与普通正体阴字不同的现象,这就是正体阳文和反体阴文的刻法。这种石刻艺术虽不多见,但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它们与雕版的形式和工艺更为接近。

  文字的石刻对手工雕刻技术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造就了一大批雕刻文字的能工巧匠,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进行人才和技术上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启发了人们的思路,促进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