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成语不要以今释古

作者 赵丕杰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04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们喜爱成语,但应用中常会出错。针对成语使用中的常见错误,从2008年开始,赵丕杰教授陆续撰写多篇辨析成语的文章,先后在《语言文字报》《语文建设》《新闻与写作》等报刊发表,读者反响强烈。在200篇成语辨析文章的基础上,赵丕杰教授又对成语使用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每篇文章重点讨论某一种类型的误用现象,帮助读者掌握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本文是开篇之作——
多数成语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其中保留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词义,这是我们理解这些成语的难点。有的词只有文言义,没有现代义。例如“饔飧不继”(指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中的“饔”(yōnɡ,指早饭)和“飧”(sūn,指晚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能单独使用,不查工具书可能就不会讲、不会用,这种情况反而不容易出错。有的词则既有文言义也有现代义,现代义大家都很熟悉,习焉不察,很容易把文言义当成现代义,以致造成误解误用。请看例子:
“差强人意”原指还能振奋人的意志,后作为成语意思稍有改变,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例如明代归有光《与李浩卿书》:“少好《史》《汉》,未尝遇可以发吾意者,独此女差强人意。”冰心《二老财》:“小时看《红楼梦》,觉得一切人物都使我腻烦,其中差强人意的,只有一个尤三姐。”“差(chā)”在古代有一个副词义,相当于“颇”“稍微”,如《世说新语·言语》:“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这个意义现在只保留在“差强人意”“差可告慰”等个别词语中。很多人出于不了解,把它同当“不好”讲的“差”(chà)混为一谈,从而把“差强人意”误解为不能令人满意,与原意大相径庭。媒体中误用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许多消费者抱怨……奶酪吃起来像嚼肥皂,卫生纸薄如蝉翼,质量实在差强人意。”(《中国青年报》2008年10月24日)“天天反腐,时时倡廉,但效果却差强人意。”(人民网2009年3月13日)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加一句话,后多指一言不发。例如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在古代汉语中,“赞”有参与、加入的意思。《字汇·贝部》:“赞,参也。”《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中的“赞”就是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赞”的常用义是称赞,有些人便以今释古,把这条成语误解为没有一句称赞的话。例如:“对于甘地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提倡的手纺手织,泰戈尔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苛评有加。”(《南方都市报》2008年2月14日)既然是“苛评有加”,肯定不是一言不发,只不过是没有一句称赞的话罢了,怎么能说“不赞一词”呢?
“十室九空”是说十户人家有九户是空的,形容天灾人祸致使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例如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安边》:“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数郡萧条。”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五十四章:“宛洛农村残破特甚,百姓死亡流离,十室九空,人烟稀少。”需要注意的是,“室”在古代有“家”“户”义,“十室”是十户人家,不是十间房子。《论语·公冶长》中的“十室之邑”,说的就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有些人把“十室九空”误解为十间房子有九间空着,也犯了以今释古的毛病。例如:“李宗仁反复权衡利弊,签署了释放在押政治犯的命令,全国近万名政治犯被释放,南京的监狱十室九空。”(新华网2010年4月19日)“我们单位可以说十室九空了,好多同事都请假看球了。”(《广州日报》2010年6月13日)
“不足为训”的意思是不值得作为典范或准则。例如清代墨浪子《西湖佳话》卷一五:“尝思圣人之不语怪,以怪之行事近乎妄诞,而不足为训,故置之勿论。”“训”是“典范”“准则”的意思。《正字通·言部》:“训,古言可为法也。”这个意义现在已经罕见,仅仅作为语素义保留在个别双音词中,如“古训”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可以作为准则的话,“校训”就是学校规定作为全校师生行为准则的话。有人只知道“训”当教训讲,从而把这条成语误解为不足以成为教训,也是典型的以今释古。
此外像把“不刊之论”的“刊”(删改)误解为刊登,把“危言危行”的“危”(正直)误解为危险,把“望洋兴叹”的“望洋”(仰视貌)误解为望着海洋……。对于诸如此类的成语,切不可以今释古,否则必然造成误用。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