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用成语的死穴——断章取义

作者 赵丕杰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731期 发布时间 2014-11-05

长期的生活锤炼,使成语具有完整的内涵和表达指向。因而理解和使用成语,不能孤立地取其中的一点或一层的意思。
“不绝如缕”意思是就像只有一根细线连着,差一点就要断了(缕:细线)。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后继乏人,也形容声音或思绪微弱悠长,但尚未中断。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是:它所描绘的状态,既不是已断,也不是不断,而是将断未断,随时可断。正是从这个特点出发,才引申出上述几个义项。有人根本没有读懂这条成语,只抓住“不绝”,丢掉了“如缕”,从而把它同“接连不断”“连绵不绝”“络绎不绝”混为一谈,与原意大相径庭。例如:
(1)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赵元任这个名字不绝如缕地出现在商务印书馆的图书封面上。(《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0月17日)
(2)每天来此游玩健身的人不绝如缕。(新华网2009年4月29日)
前一例应当改用“接连不断”,后一例应当改用“络绎不绝”,都不能使用“不绝如缕”。
“隔岸观火”比喻见到别人有危难,不加救助,却在一旁看热闹。需要注意的是,“隔岸观火”观的是“火”,而不是“花”或别的什么。“花”离远了可能看不清楚,“火”却是“见之分明”。不然怎么说“洞若观火”呢?“火”比喻危难。面对别人的危难,作“隔岸观”,置身事外,漠不关心,甚至幸灾乐祸,当然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有人恰恰丢掉了这个关键的“火”字,只抓住“隔岸观”,不管观的是什么,只要不是近距离观察,身临其境参与,都说成“隔岸观火”。因为“观”的不是“火”,其结果只能是看不真切,了解不深入,理解不透彻,不能切中要害,与态度是否正确毫无关系。例如:
(3)对于这一重大事件(按,指足坛打假扫黑),很多消息都不够权威,公众大多一头雾水,有时候连媒体也是雾里看花,隔岸观火,只能你猜我猜大家猜。(《新华日报》2011年2月17日)
(4)常听人说当下的文艺批评多见的是“文艺表扬”,关键是这些“文艺表扬”做到“鞭辟入里”也甚为不易,多见的是“隔靴搔痒”乃至“隔岸观火”。(《光明日报》2012年5月2日)
前者“隔岸观火”同“一头雾水”“雾里看花”连用,后者同“鞭辟入里”对举而与“隔靴搔痒”连用,其误用显而易见。
“洛阳纸贵”语出《晋书·左思传》:左思构思10年,写成《三都赋》,受到追捧赏识,“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后以“洛阳纸贵”四字成文,形容好的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如阎纲《文坛徜徉录》:“一九八○年年初,谌容同志的名篇——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发表,一时之间,洛阳纸贵”。有人只取“纸贵”二字,甚至只取一个“贵”字,而置“洛阳”于不顾,用来形容物价上涨,实在荒唐可笑。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1年4月7日报道:由于工本费加大,安徽泾县生产的宣纸价格大幅度上涨,“引发洛阳纸贵”。《南方周末》2010年11月15日:“本用于工业、运输等的柴油,在江浙、福建、内蒙古等地区,一时洛阳纸贵。”
“人满为患”是说人多得超过容纳的限度以致造成麻烦、困难,甚至灾难。通常含有对这种状况不满意的情绪。如方志敏《狱中纪实》:“各地监狱都有人满为患之苦。”正常的满员、满座通常是人们期待的好事,不会“为患”,当然不宜说“人满为患”。有些人只抓住“人满”,丢掉了“为患”,只要人满或人多(诸如剧场座无虚席、商店顾客盈门之类)就说“人满为患”,显然是错误的。例如:
(5)作协办了文学讲习所,在新城剧场人满为患,门票攒了几千元,为柳青修缮了墓碑。(《人民日报》2009年7月27日)
(6)在这一政策感召下,税收大厅近来人满为患,逃税者争相补缴税款,试图减轻处罚。(《法制日报》2009年8月25日)
用办班的收入为作家柳青修了墓碑,逃税者在政策感召下争相补缴税款,都是好事,怎么能说“人满为患”呢?
此外,像“首当其冲”只取一个“首”字,“耳熟能详”只取一个“熟”字,“投鼠忌器”只取一个“忌”字,“炙手可热”只取一个“热”字,而置其余于不顾,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这种类型的误用,可以称之为“断章取义”,是理解和运用成语的大忌,必须注意和防止。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