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应成规范用字典范

作者 李加旭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779期 发布时间 2014-11-06

陈忠实先生是著名作家,《白鹿原》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学名著。据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白鹿原》一书中介绍说,长篇小说《白鹿原》于1998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在日本、韩国、越南翻译出版,曾10余次获得《当代》《人民文学》《长城》《求是》《长江文艺》各大刊物奖。《白鹿原》在广大读者中有很好的口碑。

可是,我读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2012年9月第6次印刷的《白鹿原》,却发现了很多不应该有的差错。因为数量多,我对其文字差错做了小记,错得最多的有3个字:“[求]  ”错成了异体字“毬”,全书重复错达38处;“仰(脸、头)”错成“扬”,重复错达52处;“黏”错成“粘”,全书重复错30处。其余各种类型的文字错约60多处(包括“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和量词“只”在各种句子中反复出现错误)。这样算下来,不管重复不重复,错一处算一处,全书文字差错大大超过了百处。

著名作家、获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名著,出现如此多的文字差错,我不知该作何阐释。我知道,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评奖对文字是有要求的,只要发现一个错别字,就是评上了一等奖,也要降级。如果作品中发现错误的提法,评上奖,还要取消。看来,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好像只讲内容,文字差错可以不管的。我个人认为,作为名家名著,不仅内容好,而且文字质量也应该是顶呱呱的。特别已成为名著作品,文字也应该是优秀的,应该是汉语应用的典范。

由于版面的限制,本文主要谈《白鹿原》一书中把“黏”错用成“粘”的情况:

“乌里的粘液”(《白鹿原》第5页第10行)、“粘稠的乳汁”(《白鹿原》第39页倒数第10行)、“一盆红粘土”(《白鹿原》第151页倒数第14行),诸如此类的“黏”错成“粘”,全书竟多达30处。

“黏”和“粘”,这是两个常用字,在报纸、期刊、图书上至今仍错得很普遍。究其原因,这两个字在历史上曾简化成一个字“粘”,尽管后来“黏”不再作为繁体字,“黏”和“粘”不通用,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前的版本一再标注“粘同黏”,这种情况造成了词典使用者误解。其实,《现代汉语词典》上标注的“粘同黏”,只是表示了二者以前曾有改过的关系,并不表示二者的通用。第6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将“粘”标注为“旧同黏”,这就很明确了。“粘”过去曾同“黏”,现在不等同了。

“黏”和“粘”在用法上有很明显的不同。一是发音不同,“黏”发音nian,“粘”发音zhān;二是词性不同,“黏”是形容词,“粘”是动词;三是字义不同而构词有很大不同,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看到,“黏”所构成的词有黏稠、黏合、黏结、黏土、黏液等18个;“粘”所构成的词有粘连(粘在一起、潮湿而粘的纸张)、粘贴(粘贴标语)等。

《白鹿原》中,30处该用“黏”的地方,均含有黏性、黏度之义,所以应该用“黏”,不该用“粘”,再版时应改过来。

(作者系中国报刊协会行业分会原秘书长)

相关文章:也说“黏”与“粘”——与李加旭先生商榷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