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少数民族文字之五女真文

作者 叶静思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489期 发布时间 2014-11-07

  公元1115年,在女真的完颜部旧居地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南,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称帝建立金国,十年后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金国疆域最广阔时,东北至今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而控外兴安岭,西北辖蒙古草原,境至陕西与西夏交界,南以淮水为界与南宋毗邻,拥有整个华北地区。金国长时间以今北京广安门地区为都城,于1234年亡于蒙古。此后,除继续汉化的女真人留居华北及中原外,仍然保持女真旧俗的诸部退回到三江平原及兴安岭地区。

  女真人最初没有文字,大致从阿骨打的祖辈起,才开始学习契丹语。在破辽有所获俘后,阿骨打开始认识契丹文和汉文,他遂令子弟学习契丹文。

  金建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这与他们使用的女真语相差较大。阿骨打即令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仿契丹大字和汉字,以此为基础制成女真文字。1119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的女真大字。20年后的1138年,金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此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

  金国创制女真字的主要目的是标示国家形象,故而在女真字制成后主要用于官方文件的书写,直到金朝中后期的12世纪才开始使用这两套文字将汉文典籍女真化。在1234年金国被蒙古灭亡之后,女真文字仍然使用于今中国东北女真各部,一直到15世纪中叶女真再度崛起,努尔哈赤创造无圈点满文时,女真文遂弛废不传。

  女真语归属现代分类的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其主要特征是:有较为严整的元音和谐律作用于名词和动词的词法结构中;名词变格和动词变位后缀丰富;连词等虚词不甚发达;以动词为核心的句法结构固定采用SOV型结构。女真语的上述后缀型黏着特点极似蒙古语和韩语,而与汉语差异迥然。这似乎决定了女真文字在采用同汉语语言特征适配的方块汉字作为制字参考时的先天性局限,也是后期女真语在向满语过渡时转而 采用更为适合其语言结构的粟特—回鹘式蒙文作为制字基础的内在机制。

  出土资料表明,流传至今的文字大多为女真大字—1973年在陕西碑林孝经台内发现距女真文创制日期较近的《女真文字书》金人手写残片,证明了这一论断。可以确证的女真小字作品,今仅存两道符牌,即1972年在河北承德发现的金银走马牌和1976年见于苏联滨海边区“国信”银牌。

  与契丹字类似,女真大字为线性排列书写的单体字;女真小字则大多为合体,且其中的字素似乎更多直接采自大字。现存女真文资料反映出,女真字系统为一个表意字(ideogram)和表音字(phonogram)的混合体,后者占据明显的多数。

  国际学者乌拉熙春通过对《女真文字书》残页的研究认为:《女真文字书》残页所反映的可识别字形,不计重复共计1196字,其中未见于其他已知文献的女真字为584个,故现存女真字总数已达1443个。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