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 倾注十八年心血注释《尔雅》

作者 东方白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32期 发布时间 2014-11-08

语文人生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晋书·郭璞传》对郭璞的评价是“博学有高才”。

郭璞花了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它们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而郭璞开创的动、植物图示分类法,也为唐代以后的所有大型本草著作所沿用。

《尔雅》被称为上古汉语词典,晚唐时升格为“经书”,至清列入“十三经”序列。实际上《尔雅》具有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双重作用,是研究古汉语和古代社会生活、自然地理的经典著作。

尔,近也;雅,正也。《尔雅》就是指解释词义近于雅正,合于规范。从体例上看,《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语词的著作,是秦汉间的学者,依据春秋战国秦汉的旧书文编辑而成。《尔雅》全书19篇,其中最后7篇不仅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及其名称,而且还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中。

《尔雅》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的重要著作。据史书记载,东汉初,窦攸由于“能据《尔雅》辨豹鼠”,所以汉光武帝奖赏给他百匹帛,并要群臣子弟跟从窦攸学习《尔雅》。郭璞更是把《尔雅》视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门书。他说:“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

但是,《尔雅》成书较早,文字古朴,加上长期辗转流传,文字难免脱落有误,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不少内容世人难以看懂。因此,在郭璞之前,已经有刘歆、樊光、李巡、孙炎等人先后为《尔雅》作注。郭璞从小就对《尔雅》感兴趣。他认为旧注“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于是“缀集异闻,会粹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并参考樊光、孙炎等旧注,对《尔雅》作了新的注解。

郭璞不为文字形体所束缚,由声音通训诂,开了“因声求义”治学方法的先河。他综合运用直音、反切、声调注音法等多种方法注音。其注音有为己注而作,有为经文而作,有兼为二者而作。他还注意到了词义的发展、演变和词义引申问题;重视以今语证古语,坚持了古书注解的一贯精神。他所用训诂术语有些是继承前人的,如“读曰”“读若”“谓”“言”“当为”“脱文”等等,也有些是郭璞本人新创的,如“语有轻重”“假音”“假借音”等等。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