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骏声 寄情山水的清代说文研究四大家之一

作者 东方白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46期 发布时间 2014-11-09

朱骏声(1788—1858),清代文字学家。他自小聪慧,4岁时便能辨别四声;10岁已通读四书五经,参加“童子试”,即获全郡第一名;13岁时开始读许慎《说文解字》,一读即能明白。后来跟随清朝著名学者、“吴中七子”之冠钱大昕游学。钱大昕看到朱骏声在训诂学、文字学上的天赋后感叹道:“衣钵之传,将在子矣。”

朱骏声博学,无书不读,娴习经史,擅长诗赋辞章。研究许书,功深且久。他说:“自二徐以后至本朝段、钱、严、桂,推衍已极精密,而六书中转往假借二义究未有确诂。因独创义例,以为转注者,即一字而推广其义,非合数字而雷同;其训通其所可通者,为转注;通其所不可通者,为假借。假借不异声而役异形之字,可以悟古人之音语;转注不异字而有无形之字,可以省后世之俗书。”

朱骏声著作甚多,其《说文通训定声》共18卷。又取106韵反复权衡,作《古今韵》《东韵》各2卷。循《尔雅》之条例,贯许氏之说解,作《说雅》4卷。但刻板的只有《说文通训定声》和《传经堂文集》。《说文通训定声》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18部。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连缀在一起,秩然有序。每字之下,先释《说文解字》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接着陈述字的引申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这三部分的主要方面是通训,对研究词义的发展和转变大有帮助。胡适在为朱起凤《辞通》写的序里说,《说文通训定声》“是一部有创见的书”。

咸丰元年(1851),朱骏声将其在黟县任职闲暇时所著之书《说文通训定声》,以知县的身份,进京献给咸丰皇帝御览。文宗咸丰看后认为“尚为赅洽,颇于小学有裨”(《说文通训定声》),于是赏国子监博士衔,并升为扬州府学教授。但朱骏声借因推脱,并未赴任,而是回到了黟县。

在他进呈《说文通训定声》将回来时,京城的朋友和学生挽留他,朱骏声笑曰:“自宦隐桃源,久不踏春明路矣,今幸黄扉留迹,此去行当归田耳。”有研究者认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朱骏声已经淡泊名利,真正吸引他的是自然山水。从他从事的事业来看:黟县地处徽州,由于特定的社会原因和自然条件,这里的方言保留了大量的上古和中古音。许慎曾说过:“丹阳有黟县,盖自秦汉已有此县,应有语音通于古。”作为文字训诂学家的朱骏声,他敏锐的目光肯定早已察觉到了这一点。这从其子朱孔彰身上便能初见端倪。

朱骏声在黟县生有一子,名孔彰(1841-1915),朱孔彰之子朱师辙(1879-1969),两人都是古文字学家,继承了朱骏声的文业。朱孔彰生在黟县,对黟县方言十分熟悉。他发现黟县方言中有不少与许慎《说文解字》及孙氏诸书相吻合。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