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篆刻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11

古代的篆刻(一) 

篆刻是我国一门传统的艺术门类,古人常说“诗书画印”,这里的“印”指的就是篆刻艺术。
从源流上讲,印章的历史很长,最早的玺印滥觞于殷周,勃兴于战国,在秦汉时期印章艺术就已达到了高峰。这个阶段的“印”已经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但当时制作这些官私印章的目的不是为了艺术欣赏,而完全出于实用目的。玺印在当时既是地位、权力的象征,也是商品流通、“物勒工名”、物品封检的信物,甚至作为祈祥厌胜的佩饰。它们在当时使用的方式也与现代不同,当时还没有纸,印章最主要的用途是封缄信件、物品,方式是将印章钤于胶泥之上以防他人拆启。清代陆续出土了很多这样的胶泥,就是所谓的“封泥”。而以印章蘸上红色的印泥钤盖在纸上,还是唐宋以后的事。
古代印章有官印、私印两大类,官印由朝廷的专门机构制作,对印章的材质、大小、钮式、字体乃至用于佩带的绶带颜色都有严格的规定;私印有姓名印、表字印、臣妾印、吉语印等。这些官私印章在材质上以铜印为主,兼有金、银、玉印等。印章的上部一般都有一个钮,以方便佩带,古代印章的钮式非常丰富,有螭虎钮、龙钮、龟钮、蛇钮、鱼钮、辟邪钮、鼻钮、坛钮、覆斗钮、瓦钮等;从文式上看,有朱文印、白文印、朱白文相间印;从形状上看,方形最多,此外还有圆、长方、扁、凸形、心形等;从形制上看,有一面印、二面印、套印、子母印;从印文字体上看,有大篆、小篆、摹印篆、缪篆、鸟虫书、隶书等,字数少则一字,多则数十字。而且以风格而论,浑穆、秀雅、沉雄、粗犷、妍媚……不一而足,明清以来的篆刻大家莫不得其一隅而成家。这些古代印章正是篆刻艺术的源头,后世也一直将“印宗秦汉”作为学习篆刻艺术的不二法门,至今仍为人所公认、遵循。
杜永道

古代的篆刻(二)

我们现在所称的篆刻艺术滥觞于宋元,繁盛于明清。其原因与宋元以来鉴藏印章的风行,以及金石学的兴起有很大关系。当时文人有用印的需求,又有对秦汉印章“质朴之意”的理解,但苦于印章仍为铜、玉、象牙等材质,文人只能设计却难以亲手刻治。元末的文人画家王冕第一次以“花乳石”治印,从而为文人篆刻艺术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至明代中期,被后世称为篆刻“鼻祖”的文彭开始大力提倡以相对较软的“灯光冻石”来刻治印章,从而使这门艺术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继起者何震,与文彭合称“文、何”,对后世影响巨大,并逐渐形成众多的篆刻流派,如文彭的“三桥派”、何震的“雪渔派”、苏宣的“泗水派”、汪关的“娄东派”以及朱简的印派。
清代的文字学、金石学研究极为发达,“碑学”的兴起也使篆书、隶书的水平远超前代,这些都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条件,也使清代篆刻艺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名家辈出。清初篆刻名家有程邃、林皋,中期则出现两大流派争奇斗艳,即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所代表的浙派和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他们共同影响了清代后期的篆刻发展。浙派篆刻古拗峭折、极富金石之气,主要以短刀碎切的刀法来表现秦汉印章的古茂,皖派则以冲刀为主,充分发挥篆书的特长,“印从书出”,强化对笔意的追求,为篆刻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晚清的赵之谦则试图综合两派的优势,掀起一股融会浙皖,“印外求印”的艺术思潮。这一创新使篆刻艺术有了近乎无穷的发展空间,以后凡是有成就的印人无不是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发展。直至今天,篆刻发展也仍未脱离这一范畴。清末吴昌硕、黄牧甫正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两位篆刻巨匠。吴昌硕汲取石鼓文的气息,又融以汉碑额、砖瓦、陶器文字,辅以封泥的古朴浑穆,所刻印章高古、雄浑、朴拙,能于不经意中见功夫。黄牧甫则以其变化多端的“工笔”式印风为人们所喜,他善于运用各类金石文字,并以其独创的薄刃冲刀表现出精整雅致、光洁平正的印风。
(选自语文出版社高中书法教材《书法文化》)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