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汉字:标点与断句

作者 一师二团五连 来源 新浪博客 发布时间 2014-03-01

读古文始终是个令人头痛的事,可我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大多是靠这经史子集以及其他各种典籍铺就的,有些时候还真绕不开。于是,有能力要读,没有能力借别人的也要读,尽管这依然是桩苦差使。

古文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断句。想想也是,一页黄不拉几的毛边纸上,满满登登地排着几百个汉字,中间没有任何空隙,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字是“认不识”的,而且还是竖排本!这岂止是头痛,简直是恐怖!故而,那些敢迎难而上、孜孜不倦地去啃这种“呕哑嘲哳”的旧书、并且品出了无穷味道的夫子们,自然会被劳苦大众、贩夫走卒们视为能人、异人,敬,且远之。

没有断句,自然也没有标点符号,有点奇怪如此聪慧的华夏先祖们,为何一直没想出招来解决这事,估计可能是懒得理这等小事,他们只管“道”、“礼”这样的大事。

文言晦涩难懂,再加上断句不易,遂使后人视古籍为天书。于是诠释古籍成了一种终身职业,而且是“优则仕”的职业。孔孟之后的名家大儒,莫不是注书释经的顶尖高手,他们中有的官至三公,位极人臣,有的开坛讲学,门生天下。也正是有了这一代又一代文人儒生们的形而上的穷经皓首,我们今天才能节奏分明、抑扬顿挫地诵读: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其实,说中国古籍中始终没有标点,恐怕有点冤枉。汉以前,文章里确实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们为了一句话的断句,常常争得不可开交。因为“兹事体大”,一句话,断在何处,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如此,到汉朝时,已经有了“句读”的符号。“句读者,语绝为句,半绝为读”。到宋朝,出现了“。”号和“,”号,一圈一点,约定俗成为规范的句读符号。可圈可点,原来出自这里。近百年前的1919年,当时的一个全国性机构规定了12种标点符号,遂为汉语的标点符号奠定了基础。

有了标点,意思表达得清楚,理解得也准确。不过,汉字字意多变,这标点落脚的地方,一旦发生位移,就会引出不少争议和趣话,倒也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小时候就在笑话书上看到过(估计也是流传最广的)关于标点符号的一则笑话:一旅客因雨天未能离店,店主却硬赶他走。客愤而疾书: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他意思很清楚: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该留。可惜没加标点符号。店主倒是个识货朋友,看出了其中的纰漏,随手给加上几个标点,于是意思就拧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语气坚定,意思清晰,但不近人情。不知最后这客走了没有。

民间这类笑话很多,基本都是些老财、秀才们斗法、阴损的故事。

说是有个地主吝啬,欲聘先生教子却无人应聘,倒有个穷秀才上门,称要求不高,愿立字据为证: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豆腐白菜不可少不得要学费银子30两。写完念了一遍: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豆腐白菜不可少,不得要学费银子30两。财主一听对路,收下字据,立马同意。到了年底,先生开始不买账了,说天天豆腐青菜,不行。老财大怒,这不是你亲手写的吗,遂拿出字据,叫先生自己再念一遍。先生接过字条,摇头晃脑念起来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豆腐白菜不可。少不得要学费银子30两。老财当场撅倒。

还有家开饭馆的,赶上流年不利,晦气不断。眼看新年来临,盼有个好兆头,就写了幅对联贴在门上:酿酒缸缸好 造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 老鼠只只死。谁知第二天开门一看,被人加了两个逗号,意思整个满拧: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大惊失色,只好又自认晦气,撕掉了事。

有家人为路人常在房边小便烦恼不已,于是写了条标语在墙上: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路人却在中间加了两个逗号: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于是墙根真成了厕所。

这些都是民间智慧的闪光,流露着中国人狡黠、聪敏、钻空子的天性,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汉语意思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有语言学者分析一句子:“你了解他不了解”,共8个字,可以有4种理解。

其一,“你,了解他不了解?”纯粹提问。

其二,“你了解,他不了解。”肯定的判断。

其三,“你了解他不?了解。”自问自答。

其四,“你了解他?不了解。”同样自问自答,但意思与第三句相反。

麻烦吧,如此看来,正确断句真的很重要。

其实,当今有关断句的最大公案当数《论语》里孔子的一句名言,因为这事关夫子形象是否正面、心里是否装着百姓的重大结论。

《论语·泰伯篇》中有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总共十个字。自古以来,大多数读法都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百姓只要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在文革中(其实在文革前就已有)被指为孔子鼓吹愚民政策的明证,由此看出孔老二仇视劳动人民的恶毒心态。当然,还有不少学者对这种读法做了其他意义上的解读。

可如果断句在另一个地方呢,意思似乎就完全不一样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里的意思就变成了“百姓道德礼仪如符合要求时,就随他去;如不符合,则要引导他、教育他”。孔子爱民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也。

别急,还有第三种读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就变成了“百姓听使唤,就随他去;不听使唤,要教育他”。据说这更符合孔子思想的实际。

还有第四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变成了“即使百姓听使唤,也不能放任,要教育引导”。多好的孔圣人呵!

最近,又有了第五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孔子说,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吗?不,还是要进行教育。”你看,自问自答,形象很正面么。这可是2004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呵!

看的累吧?写得也累,心里还有丝丝凉气。

呜呼,泱泱我中华,巍巍我先师,2000余年,人们依然还在为这10个字的断句而争执不休,喜乎?悲乎?(沈建庭)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