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汉字问题要坚持科学求真

作者 苏培成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84期 发布时间 2014-10-30

随着汉字热不断升温,从事各种专业的文化人也时常对汉字问题发表一些见解。这些见解有的深刻,有的肤浅;有的是科学求真,有的只是信口开河。为促进汉字研究水平提高,文化人在讨论汉字问题时要变肤浅为深刻,变信口开河为科学求真。下面举三个例子稍加说明。
其一,某文化名人在电视台讲解传统文化,谈到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时说:清代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痢疾,派人去药店买药,其中有一味是龙骨。药买来后发现龙骨上有刻画的符号,再仔细看是古代文字。于是找来四位研究古文字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位是郭沫若。
王懿荣患了痢疾要吃中药,龙骨能治痢疾吗?《辞海》说龙骨“主治惊悸、癫痫、遗精、崩漏、带下、久泻、自汗、盗汗等症”,患痢疾吃龙骨不是吃错了药吗?郭沫若是研究甲骨文的大家,他生于1892年,1928年旅居日本时才开始研究甲骨文。王懿荣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殉国,那年郭沫若还不到八岁,怎么就懂得甲骨文了呢?
王懿荣服中药发现甲骨文是传说,不是信史。甲骨文研究专家告诉我们,1899年秋山东潍坊的古董商人范维卿从河南贩卖甲骨到北京,把12版甲骨售给王懿荣,每版银二两。这是王懿荣最早收购到的甲骨文。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了。
其二,某文化名人在某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一个议案,建议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议案中说:繁体的“進”是走字上一个“佳”,越走越入佳境,这才叫前进。简化后“佳”变成了“井”,越走越往井里去了。这样简化完全歧解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构字概念。
关于“进”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从隹(zhuī)从止”的会意字。“隹”指短尾鸟,“止”指脚趾,合在一起指向前走。金文“进”把“止”改为“辵(chuò)”,意思没有变。金文“进”经过小篆、隶书,直到楷书繁体字的“進”,右上部分始终是“隹”,不是“佳”。“佳”读jiā,指美、好,是“从人圭声”的形声字。把“進”说成是走入佳境,是对字形的误释。繁体字“進”简化为“进”是用符号“井”代替了“隹”,这和“越走越往井里去”完全不相干。这位文化名人想用这个例子说明简化字不如繁体字,可是他既不会分析繁体的“進”也不会分析简体的“进”,从这个例子得出小学要增设繁体字教育的结论也就落了空。
其三,某文化名人接受某大报采访时,提出要“扩大繁体字的认识面、使用面”。他说:“虽然汉字现在简化了,但是古籍都是用繁体字记载的,如果不认识繁体字,我们的文化传统、历史传统、思想传统就会断档。”因为“古代的思想文化科技成就,都要从古籍中学习,没有了繁体字,爱国主义就没有了源头”。
我们现在从古籍里继承传统文化,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由专业的文史哲工作者直接继承。这些专家认识繁体字,而且懂得文字、音韵、训诂和传统文化等学问,能读懂古籍。他们会把研究古籍取得的成果写成深浅不等的著作。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批简化字本的古籍,如《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有的还附有今注和今译。那些只认识简化字、不认识繁体字的读者,可以阅读简化字本的古籍,并从中继承传统文化。第三,除上述两类人之外的广大工农商学兵各界人士,可以从专业工作者的有关著作中继承传统文化。如果前两种是直接继承,那么第三种就是间接继承。间接继承也是继承。总之,自推行简化字以来,传统文化未曾中断,近年来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国学热。“如果不认识繁体字,我们的文化传统、历史传统、思想传统就会断档”“没有了繁体字,爱国主义就没有了源头”等说法,得不到事实的支持,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