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性质和汉字文化

作者 曹先擢 发布时间 2014-10-30

谈汉字文化,需要了解汉字的性质。欲了解汉字的性质,一个比较简便和常用的办法是同其他文字做比较,通过比较看清汉字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汉字性质的问题就可能有正确的认识了。汉字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字,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对这个问题考虑的时间很长,现在我认为自己初步“昭昭然”。这个问题认识清楚了,我们就可以更大信心、更高的热情去探讨汉字文化。

以前人们常拿来做比较的是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例如英文,经过比较,有些人得出汉字是一种落后文字的结论。我也主张比较,问题在于怎么个比法:以人之长比己之短,是一种比法;既看人之长,也看到自己之长,又是一种比法。我们要学人之长,还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妄自菲薄,自惭形秽,从而使所得结论比较符合事实。比较就要摆事实,谈道理。学习国外的语言学理论是必要的,但是对汉字性质的理性认识主要靠我们自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对汉字做深入的研究,做到就事论理,进行必要的理论概括。我试着这么做。在拿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的时候,既讲拼音文字的长处,也说汉字的长处。去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奥运会后关于汉语和汉字的一些再思考》,发表于2008年10月10日的《光明日报》,里面有这样的话:“拉丁字母是人类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汉字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颗灿烂明珠。”对汉字的前途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表示语言的,汉字自不例外。例如window,英文用6个字母,字母只表示音,字母经组合表示词、表示词义;在汉语里相应的汉字是“窗”,指“房屋通气透光的装置”。“窗”在古代是一个词,杜甫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现代是一个词素,可以用来构词:窗户、门窗、天窗、窗帘、纱窗等,一般情况下不能自由造句:语用功能古今有所不同。汉字何不称为意音文字、音意文字而称表意文字?这是因为音意不是处在同一层次上。汉字在表意时具有唯一性、排他性,例如《新华字典》(第10版)yī音节有“一、伊、咿、洢、衣、依、铱、医、鹥、繄、祎、猗、椅、漪、揖、壹、噫、黟”等18个字,其表示的字义是各不相同的,而18个字的音都读yī,每字的音不具备唯一性、排他性。上面的“窗”北京读cts‘ua?,西安读cpf‘a?,长沙读ctc‘yan。赵元任先生曾说过,语言是一种线性的流,文字从根本上说就是对这种流进行切分。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切分,切分的尺码也有大小。如拼音文字,从音上去切分,音节文字的尺码比音素文字大;尺码愈小,所用的符号量愈少,所以音素化的拉丁字母只需26个。也可以从意义上去切分,汉字便是如此,其切分的尺码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素;无论是词、词素,相匹配的音都是汉语的一个音节。语素一般说其构词能力强,如“色”读shǎi,是词;读sè是词素。据《现代汉语双序词语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的资料,“色”读sè,是词素,构成的顺序二字词“色彩”等22个,逆序的二字词“春色”等107个;读shǎi,是词,构成顺序的二字词只有“色子”,构成逆序的二字词“落色”等7个。又如“失”,不能单用,可以构词,可构成顺序的二字词“失察”等92个,逆序的二字词”报失”等19个。 “失”,后代产生相应的词是“丢”,丢字可构成的顺序二字词“丢丑“等11个,逆序的为0。汉语的历史发展是逐渐复音化,汉字跟进:许多字语素化了。古今汉字常用字字量大概为三千个左右,但是在现代汉语里其构词能力却远远大于古代。

汉字的音根据什么定的?随环境走。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故采用北京语音系统,如果到方言区,按方言读出字音,就采用相应的方言音,如“一”、“壹”在广州话要读成收t的入声字,“揖”则读成收p入声,闽方言、吴方言,皆作相应的变化。随环境走也不是随意的,它是受汉语总的音韵系统控制的。汉字传到日本,汉字的古音也随汉字传去。在日语里,汉字的音读,反映古汉语的音韵系统,而训读则是日语的本有系统了。例如“东”音读为单音节to(古汉语收后鼻音的字在日语中变为开音节的);训读ひがし,变成多音节的了。汉字有超方言、超古今的功能。假如没有这种功能,汉字文本何以达四方?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发布的篆文诏版:“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辖天下三十六郡,言语异声,用各地方言读,一定是吴楚不同,燕赵有别。不管什么文本,在内容上要求不得走样。不必担心,诏版内容会原原本本传至诸侯黔首的,而这完全得益于汉字是表意文字了。这是汉字的大优点,从共时说,维持广袤的神州大地的思想交流,信息交换,不可须臾有缺;从历时上说,维系着我们民族的历史绵延而无穷。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过去,屈辱的近代,辉煌的今天和未来,是靠汉字记录和承载的。

汉字是表意文字。对表意文字要做具体分析。表意文字在发展水平上一般比拼音文字低,历史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都曾经是表意字,后来消亡了,被表音文字取代。我国水族的“水书”,周有光先生说“其发展水平低于甲骨文”(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一种表意文字,周先生说:“东巴文接近甲骨文,跟小篆距离较远。”(同上)汉字为什么会流传至今,光荣地自立于世界文字之林?这是因为汉字能自我更新,当然是咱们华夏民族使然。古训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汉字这个问题上表现为华夏人不失时机地将指号性的表意文字改造为符号性的表意文字。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从符号学分析,在古代汉字属于指号(sign),到唐以后的楷书则成为符号(symbol)了。符号分两种:一种是sign,符号内容和现实有联系,是一种不成熟的符号,汉字在开始的时候属于这种指号;一种是symbol,为符号,和现实无联系。所谓指号,就是象形性,如甲骨文金文是象形文字:鸟画个鸟形,鱼画个鱼形。古人很聪明,他们就来改造这种文字的象形性,办法是:(1)具象造字,抽象用字。如甲骨文里的一句话:其自东来雨?五个字,“其”的字形义指簸箕,“自”指鼻子,“东”指囊袋,“来”指麦子。这里全是假借的用法,用来表示抽象的词义(只有“雨”不是假借的用法)。(2)改造这种象形字系统,把指号进行改造,慢慢去掉象形的尾巴。这种变化关键是隶变。隶书始于战国晚期,当时秦国出现了古隶,也称秦隶,篆书的弧线有拉直的趋向,降低象形程度,到汉代,隶书进一步发展,有了八分,再演变为简便的新隶体,在汉魏之际再演变为楷书,到魏晋楷书地位进一步巩固,到唐代汉字的符号化完成,经过近千年时间。像“日”字就不是圆形的,“月”字的形体与月亮无涉,脱离象形性,告别了“指号”。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一书中说:“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同文字是秦时的小篆,结果失败了。第二次定隶书(即现在所谓楷书)却成功了。”(按,洪诚《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序说:上古出现两次同文之盛,即《管子·君臣下》:“书同名”;《礼记·中庸》:“书同文”)唐先生说的第二次指唐玄宗作《开元文字音义》的事,后蜀林罕说“隶定(按,即楷书)自此始定”。为什么秦始皇的用小篆统一文字失败了,因为汉字处在大变化时期。小篆应用上还没有稳定,隶书就发展兴起了,开始了汉字由指号向符号的转变;到唐代完全完成了这种历史的转变,于是汉字稳定下来,正像唐兰先生说的“楷书体到现在还行用,已经经过一千二百年了”(引自唐兰《中国文字学》的《前论》,上海古籍出版社新一版,1979年)。汉字通过由指号向符号的转变,乃凤凰涅槃,在烈火中永生了。作为符号,其形体与现实没有联系,拉丁字母是典型的符号,但是它先祖也来自指号,如字母A本像牛头,B像房子,周有光先生的《世界字母简史》中有这样的话:“字母除极少例外,都是简化改造得跟原来图形没有关系了。”(《世界字母简史》27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汉字在发展中体现一种精妙性。小篆没有成为传至永久的字体,但是它的功绩至伟至巨。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字形上说,可以上探甲骨金文等古文字,下察隶楷之变;从字音上,保存了汉语成套的音韵系统。应当充分注意小篆的这种作用。我们研讨《说文解字》的字形与解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构建汉字谐声系统中小篆的作用。试举三例来说明。圃,在甲骨金文里作“”,底座是个田,中间的竖画出头向右侧斜上去,上端作叉形。指长有作物的田,是一个象形字,到《说文》里变成了一个形声字“圃”,从囗,甫声;声符“甫”,从用,父声。以“父”为第一代声符可以构成“甫、斧、蚥、釜、布”等,以“甫”为第二代声符可以构成“铺、浦、圃、埔、莆、匍、辅、脯、黼”等,以“尃”为第三代声符可构成“赙、缚、傅”等,形成一个大家族(参看沈兼士《广韵声系》),这样“圃”字就纳入了一个大的谐声系统中了,从汉语说是纳入汉语的语音系统里了。又如“聿”,在甲骨文里它是一个象形字,是“筆”的初文,《说文》将“聿”分析为以“一”为声符的形声字。古音为质部,“聿”为物部,二者韵尾都是收-t的。“聿”作为声符可构成“律”,为物部。又如必,甲骨文里是象形字“”,像一个手杖其下加一短横,一种兵器,小篆为“”,为形声字,从弋,八声(段玉裁的解释)。“八”是质韵,“必”也是质韵。由“必”构成的形声字有“秘、泌、宓”等;由“宓”构成“密、蜜”等,都是韵尾收-t 的质部字。汉字的形符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变化在声符,而声符的扩展,正是汉字与汉语语音结合的结果。为什么汉字在表达共同语的同时,又可以在各方言区通行无阻?道理在这里。汉字真奇妙!

这里要对汉字的符号性等做些补充说明。汉字在开始的时候就存在两种元素,一是符号的元素,一是美学的元素。我们在上面讲到汉字如何由不成熟的符号(指号)发展为成熟的符号。而美学元素是不断变化,而不是演进(由后者取代前者)。从美学说,甲骨文的书法具有对称、质朴的艺术风格,后来的金文、篆文、隶书、楷等历代书法各臻佳境,异彩纷呈,成为不同时代的艺术瑰宝。汉字的表意性的唯一性,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古文字里多通假的用法,就是因为汉字的表意性尚不成熟的反映。汉字的表意的唯一性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与汉字优点伴生的是汉字的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字量大,有些字笔画多、结构复杂。先说字量大。以前说汉字总数有多少,大概是查字典,比如以收字多少论,较早是《康熙字典》(47043)坐头把交椅,后来是《中华大字典》(48000)、《中文大辞典》(49905)、《汉语大字典》(56000)、《中华字海》(86000),后出转多矣,现在计算机交换用CJK字符集是7万多字,还在扩展。如何科学统计汉字的字数?有两个问题需要做说明:(1)字符与词符。所有的汉字都是应用的书写单位(字符character),而其中有些又是表词单位(词符word),有的仅仅是书写单位,证据是无例词、例句可提供;其数量不太大,不影响字典的主体是词符。现在计算机交换用的大型字符集,所增加的主要是字符。不应该拿字符集与字典收字做比附。(2)对具有词符功能的字还要注意两种情况:A.一字多体,即异体字问题,如“柿”《汉语大字典》列了四个异体。B.多音字问题。例如宋代的《集韵》收字53525,比《康熙字典》多,这是由于它是按音编的,像“押”在《康熙字典》中是一个字,而《集韵》为三个字。宋代《类篇》收字31319,其中有重音字21846,二者相加53165。我们在统计字量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种情况,为此周有光先生提出“字种”的概念(见《中国语文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字种”的含义:A.不管单音、多音,只算一个字;B.几个异体字只算一个字;C.排除字次,例如《红楼梦》字数为731017,这是字次,字种为4462。A与B是静态的,C属于动态的。在编纂大型字符集的时候,很大的困难是异体字多、多音字多。要有一个合理的处置。中华书局张力伟同志曾与我讨论这个问题。异体字中有的属于老的问题(如古今字、隶古定、偏旁替换字、正俗字等),张提出的新遇到的:繁简字问题,新旧字形字问题:如“颜”与“顔”属于繁简不同:繁体字“颜”,是属于新字形,而老字形左侧上部作“文”,而不是两点。字符集要做区别。我说可以按字种的要求编字表。字种作为打头字,而在它的后面排列的是繁简字、古今字、隶定字、新旧字形字等以及多音字的各种不同读音字。这个字表是按字种要求整理的,其所辖每个字都给个编号,依靠计算机强大的检索功能,就可做各种查询、交换了。

下面说说部分汉字笔画多、结构复杂的问题。汉字发展到楷书,成为笔画文字(古文字为线条文字),我们是在楷书范围内讨论这两个问题的。第一,不能笼统去讲笔画多和结构复杂,不是全部汉字都是笔画多结构复杂,而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二,对笔画多结构复杂的也要具体分析,分析的标准是:应用方便性如何。第三,既看单字,还要从字的系统性考虑。例如“兒”简化为“儿”,但是“霓、睨、倪”等没有简化,从系统上欠合理。郭,读ɡuō,同音的崞,二字形符、声符所据位置相反,也影响字结构的分析。第四,还要看与字量的关系,简化汉字中有偏旁类推,类推字减少了字的笔画,适度类推是可以的,但是大量类推甚至全部类推,将大大增加汉字字量,因为被代替的繁体字不会废弃,这必然增加汉字的总量。第五,字的使用频度。使用频度高的字在简化后给社会带来方便,如“釁”简化为“衅”、顖简化为“囟”(实为本字),例子很多。简化实在太好了。然而用四个龍字组成的字(),64画,笔画之多,排第一名,但是很少使用,就不必简化了。我们说笔画多的字是全部汉字中一个部分,在通用字、常用字的范围內其数量更少。

很早以前有人提出“识繁写简”,现在又提出来了。这个问题与汉字笔画多、结构复杂有密切关系。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切入,联系笔画问题来谈。上述建议看起来很合理,既能识繁,又能写简,何乐而不为呢?但操作起来是否合理就需要打一个大问号了。习惯了用简体字的再去识繁写简,阅读和书写肯定不方便。习惯看似小事,实则影响很大。两套字都得学是很大的负担。识繁写简这个问题提出来,动机为何?估计有便民的考虑。从便民考虑,我认为:有时候识繁写简合理,有时候识简写繁才合理,例如“台湾”二字,可以识“臺灣”写“台湾”;而“阴阳”二字,无疑写“陰陽”二字更方便。“阴阳”二字区别度很低,手写时一不小心就看不出其区别了。以前医院的化验单就遇到这种情况:医生字稍潦草点就分不清“康氏反应”等是阴性还是阳性,后来医院干脆改为盖上戳。这说明在讨论汉字笔画多少、结构合理问题时,应提出一个原则:方便使用,繁简取舍皆以此为判定。笼统地说繁体字比简体字好或简体字比繁体字好,都是欠考虑的。

汉字不能在大量的排序上做到线性化,拉丁字母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是一个有远见的选择。我们的辞书、医院的病历等,用到大量排序的,一般都采用汉语拼音;电脑的汉语拼音输入,很是方便。

下面谈汉字文化。

世界上各种语言文字与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何反映则有所不同。如英语主要是通过语言反映文化内容的,偶尔也用字母的,如BRICK,即“金砖四国”,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英语里四国为:BRAZIL(巴西) 、RUSSIA(俄罗斯) 、INDIA(印度) 、 CHINA (中国),用上述四国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BRIC,读音与英语单词brick “砖”相同,又由于这四国有较高的外汇储备,经济发展潜力大,故产生了这个新词语。英语里还有取一个词的前后各一个字母,形成一个简略式,如mister,简为Mr。咱们古代甲骨文有合文,如“”(十三),上面写一竖下面写三横等,到唐代出现一种另外的合文,如取“菩萨”上面两个草头,分别置于上下(),成为表示“菩萨”的字,胡适先生把它考证出来了。众所周知,英语里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如在英语里seven含有吉祥的意味,seven用阿拉伯数码表示为7。美国著名的波音飞机公司所造的飞机,用什么标号?就用了数码 7,于是有707,737,747,757,767,777,787等不同型号波音客机。学好英语就要学习相关的文化内容,有些英语词典在后面附录有“文化特写”等,把圣诞节、色彩的联想意义、教育、节日、政治制度、法律、假日、婚礼等详详细细地介绍给读者。汉语里当然有丰富的文化内容,但是汉字中有丰富的文化内容是其他文字不具备的。对汉字来说本身既是词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周汝昌先生说:“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信息库。”《从中华文化看<红楼梦>》(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文津演讲录》第一编,第16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南怀瑾先生在《与银监会的漫谈》说:“你看‘货’字,这要研究中国字了。不认识汉字,你中国文化讲不通的。”(《漫谈中国文化》第12页,东方出版社,2008年)罗常培先生著《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说:“谈到中国古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便不能撇开文字。例如,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买、卖都属贝部。《说文解字》‘古者貨贝而宝龟’。”像纸的来源,英语的“纸”paper,其语源就是莎草、莎草纸(《牛津词典》)。纸,德语为papier,法语papier,英语paper,都来自莎草纸papirus。《语言与文化》介绍中国纸的来源时说:“在当初造字时纸何以从糸呢?造纸昉(按,即开始)于漂絮,其初以丝絮为之。”(该书第9页)像window,其语源义为wind‐eye“风眼”(见《语言与文化》第4页)。王力《同源字典》“窗”:“囱、窗实同一词。最初的时候,‘囱’指天窗即在帐篷(屋)上留个洞,以透光线。后来灶突也叫‘囱’,同时墙上的窗户也叫‘窗’。”(第385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同样是研讨纸与窗的文化,我们与西文用的材料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不同的。汉字文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最好的办法我认为是看这部《汉字文化大观》了,例如表示颜色的字,介绍得很系统。本书的选题、研讨方法等多能给我们有益的启发,如关于饮食文化讲得很好,在讲到“饪法与用火”时,分为(1)直接接触火的:炙、燔、炮、烘等;(2)通过器皿的:炒、蒸、煎、熘、熬、煮等。一位日本朋友曾与我讨论中华料理中菜名多的问题,说怎么梳理才便于理解?我说梳理的办法很多,其中一个办法是从动词去辨察。《现代汉语词典》有关烹饪的动词有烤、烧、炒、煸、煎、炝、炖、炝、熬、煲、蒸、汆、焯、烩、卤、煮、烹、爆、炮(bāo)、炸(zhá)、熘等,烤有烤鸭、烤鹅、烤全羊等 ,炒有清炒、煎炒、爆炒等。不同的动词反映做菜的方法不同,可谓丰富多彩。

下面谈关于研讨汉字文化的几点粗见。

第一,注意字的时代性。如“鉨”,不要误认为是一个简体字。裘锡圭说“战国玺印大多数是铜印,还有银印、玉印等。齐、楚、三晋等的古印多把‘玺’字写作‘鉨’”(《文字学概要》53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这个“尔”可不是“爾”的简化字形,相反“爾”是以“尔”为声符的后起字。有一位专家介绍《三字经》,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食”,说得不好,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吃马的。没有读懂,混淆了字义的时代性。.这里的“食”读sì,指喂养,而不读shí。

第二,要有实证,切忌主观臆断。例如有人说“中医”的“中”指平和。其实古代就称“医”,《礼记》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与西医相对称中医,产生在晚清(见《汉语大辞典》)。又如《辞源》【鬍鬚】注释“俗称鬚为鬍子。本作‘胡’,以生于胡下而名(参见胡(兽颔下的垂肉))”。此属臆测。王国维有《西胡考》说“(胡人)深目多鬚,隋唐以来,凡非胡人而貌类似者,亦谓之胡。世人呼鬚及多鬚之人皆曰胡子。唐人已谓鬚为胡,岂知此语之源,本出于西域胡人之状貌乎”(《观堂集林》第二册第617—619页,中华书局,1984年)。

第三,注意学习参考其他学科相关的研究成果。例如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中国古文明的起源》一书中将我国古文明与世界其他古文明进行比较,指出我国古文明除具备古文明通常的三要素(都市的产生、文字的创制、冶金术的发明)外,还有自己的特点:玉石雕刻、马驾车、陶器。深受启发,认为这三点在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上有明显的反映,我写了《马拉车 玉石 陶瓷——华夏文化学习札记》,发表在1991年3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饶宗颐先生说:“中国历史上应该有一个玉器时代,紧接于石器时代之后。”(《文史知识》2008年9月号)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玉器时代,主要为物质文化,到夏商周和春秋战国等,玉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天子执玉版,诸侯执圭,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等等,后代玉则逐渐转为精神文化方面的了。《汉语大词典》“玉”字释义:比喻美德、贤才,形容美好,形容洁白,指珍爱珍重,敬词。这些语素义可以衍生出大量词语,反映丰富的文化内容。中国哲学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道指精神,器指物质。为什么用道、器二字?马车与道路关系密切,秦始皇修“驰道”,“道宽五十步”,作为观念的道,似乎来自古代跑马车的大道。用“器”构成的词很多:玉器、铜器、银器、铁器、陶器、瓷器、机器、木器、漆器、竹器、藤器、电器、酒器、量器、容器、兵器、武器、仪器、凶器等等,不烦详举。《老子》“埏埴以为器”,器本指陶器,用途极广,故古代哲学上用器泛指物质。马拉车、玉石、陶器,带出许多词、文化观念、文化命题。再说说“井”。程树德在《说文稽古篇》讲到古代井在社会生活的重要地位,引述文献以印证。当代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则从实际考古出发,研究井的起源,他说:“(大禹)治水一役曾得到极伟大的一件副产品,它的重要性比治水的本身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是凿井技术的发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17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徐先生说考古发现,离水边过一二里以外的地方绝对没有石器时代的遗址,这说明远古时代,先民沿河而居,河水一涨,极易造成水灾。传说伯益发明凿井技术,从此人们可以在高地居住,水患减轻,《淮南子·本经训》说“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用神话语言表示井的发明减轻了水患。伯益凿井与大禹治水竟然是有内在的联系呢。

第四,汉字跨文化研究。汉字早就走出国门,汉语、华夏文化也传至它邦;汉字在应用上同时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本书在许多方面对此有所介绍,这便是汉字跨文化现象。我们要注意汉字跨文化研究的成果。本书“汉字与音乐、舞蹈”解释“乐”,就从跨文化来谈的;“在现代的西方语言中,‘音乐’(music)虽然也指‘乐音(musical sound)’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但它主要是指‘器乐’(instrumental music)和‘声乐’(vocal),不包括舞蹈(dance)。而中国古代汉语之所谓‘乐’却是器乐(乐)、声乐(歌)和舞蹈(舞)三者的共名。”讲得很好。我们在读到《诗经·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易·系辞上》:“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结合上面本书“乐”介评,体会会深刻些。兽类的颔下肉称胡,文化内容不多,而“胡人”的胡,其文化内容就很丰富了。关于“胡”历史上三位大师都曾研究。顾炎武从本土文化出发来研究的,认为战国时将戎称做胡,“是以二国(赵国和燕国)之人而概北方之种(种族),一时之号而蒙千载之呼”;又说《考工记》“粤无镈,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以此考知“《考工记》之篇亦必七国以后之人所增益矣”(《日知录》卷三十二)。王国维与陈寅恪则是从中西交通史的大背景下来审视的,王国维有《西胡考》。陈寅恪先生在《五胡问题及其他》中说:“五胡谓五外族。胡本匈奴(Huna)专名,去na著Hu,故音译曰胡。后世以统称外族。”中日两国都用汉字,汉字文化交流多。古代汉字词大量输入日本;近代日本的汉字词传来中国。但是有一些从日本传入的汉字词,本为中土的。赵朴初先生说:“相对、绝对二词,一般认为引自日文的外来语,其实源自佛教经纶。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学者大量翻译西文论著,他们用的许多术语,是我国古代佛经译师创造的。我国学人不知根源,忘却祖先劳绩,而以为是日语,连日本人用错了的,也以讹传讹沿用至今而不觉。‘相对’、‘绝对’的‘对’字,应该是‘待’字。佛经用的‘相待’、‘绝待’,比世俗用的‘相对’、‘绝对’好得多。你待我而有,我待你而有;主人待客人而有主人,客人待主人而有客人。这是相互依存的缘起的道理。日本人读‘对’字,音与‘待’字同,因而误写了。”(《俗语佛源》的《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日本爱知大学荒川清秀教授1997年来中国讲学,他说《汉语外来词词典》(刘正埮、高名凯合编)把“热带”一词说成来自日本,这是不正确的。1866年香港出版的罗存德的《英华字典》已有“热带”,更早的是明末清初意大利艾儒略的《职方外记·天学初函》。汉字跨文化问题涉及许多语种。汉末蔡琰《胡笳十八拍》的“拍”是古匈奴语音译,后改为意译“首”(参看郭沫若《为“拍”字进一解》,载《文学评论》1960年第一期),作为量词流传至今,其使用范围是受限的:用于诗歌方面,可谓隐性的历史遗痕了。

2010-05-07 人教网


《汉字文化大观》

 目录 主编的话 编写人员

汉字文化笔谈
汉字文化学简论
汉字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汉字的性质和汉字文化
谈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
仓颉作书今说
独立·变易·中庸·和谐

《汉字文化大观》正式出版发行
美丽的汉字值得我们一辈子去体味
汉字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汉字:透过历史看当前
打开汉字构筑的文化窗口,展示久远的华夏文明之根
权威 全面 通俗 实用
汉语教学的良师益友
汉字文化学的奠基之作
浅谈文化对字体发展的促进及汉字的应变性
读《汉字文化大观》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