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首开以甲骨卜辞证史的先河

作者 东方白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08期 发布时间 2014-11-08

编者按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号雪堂,浙江上虞人。清末任过学部参事官、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职。民国后以遗老自居,时刻谋划复辟,1934年复出仕伪满政权。但罗振玉一生对学术界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史料的收集和传播,却功不可没。罗振玉知识渊博,涉猎广泛,在汉晋简牍、敦煌写本与敦煌学、内阁大库档案、金石学与古器物学、经学与古文字学诸方面,均造诣精深。平生著述130余种,刊印书籍达百余种,对近现代有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贡献殊多。特别是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以其著述颇丰,为甲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长足发展,为“甲骨四堂”之首。郭沫若给予他充分肯定:“他的殷代甲骨搜集、保存、传播、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
罗振玉治学很有一套本领,尤其擅长考古,他同时具备了丰富的金石文字知识,兼通各种古物。罗振玉青年时代曾在刘鹗家做过家庭教师,后来把女儿嫁给刘鹗的儿子,两人便成了亲家。1902年,刘鹗在上海新马路陈家桥安庆里家中拿出甲骨给罗振玉欣赏,罗振玉见了心跃神飞,认为是“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杜、扬、许诸儒所不得见”,极力劝刘鹗编印《铁云藏龟》一书,且代为撰写序文。他还写道:“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
自从在刘鹗家中见到过甲骨之后,罗振玉就一直致力于甲骨材料的搜求与刊布工作。1909年末,日本学者林泰辅著成《清国河南省汤阴县发现之龟甲兽骨》一文,寄给罗振玉,求其指教。林泰辅此文援引瞻博,议论精当,足以补正罗振玉当年为《铁云藏龟》作序时的疏略。这对罗振玉刺激不小。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等待下去了,等材料收集全了,恐怕再也没有自己说话的机会了。
罗振玉有林泰辅所不具备的优势:所见甲骨实物既多,又常对某些单字揣摩思考;而且林泰辅文中有不少怀疑而不能决断者,他完全可以为之定断。于是,他立马静下心来,开始了甲骨文字的考释研究。
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构撰,罗振玉写成了《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寄给林泰辅一本作为答复。林泰辅接书,甚是佩服。此书1910年6月由玉简斋石印出版,线装一册,前有序,后有跋。书分四篇:
第一,考史:一、殷之都城;二、殷帝王名谥;
第二,正名:一、籀文即古文;二、古象形字因形示意,不拘笔画;三、与金文相发明;四、纠正许书之违。
第三,卜法:一、贞;二、契;三、灼;四、致墨;五、兆坼;六、卜辞;七、薶藏;八、骨卜。
第四,余论。
此书篇幅不大,只有三十多页,但已初具甲骨学的规模和框架。
就是在这本书中,罗振玉订正了包括林泰辅在内的当时所有学者对于甲骨出土地的错误看法:甲骨出土地不在汤阴,而在安阳小屯,而安阳小屯正是《史记·项羽本纪》等文献记载的洹水南“殷墟”。虽然罗振玉根据《史记》与今本《竹书纪年》判断殷墟为商王“武乙之虚”并不准确(现在经过诸多学者的考证得知,安阳殷墟是盘庚迁殷至殷纣亡国273年的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但罗振玉论证的方法,首开以甲骨卜辞证史的先河,这一点意义重大。而且,正是由于罗振玉考证出甲骨文的出土地殷墟是商代都城,才直接导致了后来对殷墟的科学考古发掘,从而全面揭开了殷商历史与考古研究的序幕。
罗振玉在考订甲骨文出土地小屯的基础上,还指出自成汤至帝辛的商王名谥有17个见于卜辞,并指出卜辞中的“大乙”,《史记》误作“天乙”;《史记》中武乙之子为“大丁”,《竹书纪年》作“文丁”,以卜辞证之,《竹书》是而《史记》非。这为后来王国维据甲骨卜辞全面、详尽考证殷商“先公先王”开拓了道路。
该书还对商代的占卜之法及占卜过程作了大致无误的推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些关键字,如“贞”“王”“获”“己”“巳”“灾”等,也被考释出来。《殷商贞卜文字考》原来只是为答复林泰辅的赠文之作,意在补正林泰辅文的疏缺,但却成为甲骨学一部重要的奠基之作。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