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辞通纂》全面了解商代社会的入门读本

作者 边继芝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13期 发布时间 2014-11-08

1933年出版的《卜辞通纂》,是郭沫若对甲骨学的又一大贡献。郭沫若在日本流亡时,发现殷墟盗掘甲骨流往日本的很多。他想利用自己寓居日本的便利条件,征集日本诸家所藏编为一书,使这些海外遗宝有所归依,也便于国人在研究中援引。

但这个美好的想法却碰了壁。大部分的甲骨收藏他看不到,偶尔能见到的,也不允许传拓。面对此种困境,郭沫若不得不改变想法,另寻他径。

因此,《卜辞通纂》主要取材于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等著录书,也收录了日本一些收藏家以及东京帝国大学、东洋文库、上野博物馆等所藏的拓片。

在此期间,郭沫若与董作宾通信频繁,得到最新发掘大龟四板等拓片,在“别录一”中,录入大龟四板拓本的同时,还录入董作宾《新获卜辞写本》用摹本发表的甲骨精品22片。郭沫若的理由很急迫:“急以从速推广”,他要及时在海外反映殷墟科学发掘的最新成就。

1933年,日本东京文求堂书店石印出版了《卜辞通纂》。全书共四册,选录了甲骨拓片和照片八百片。这是一部分门别类地解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全书按内容整理甲骨,共分为八类:一干支;二数字;三世系;四天象;五食货;六征伐;七畋游;八杂纂。每页之后都有考释,并且还有一个小结,对于商代社会历史的某些问题,有独到见解,使读者能对商代社会历史状况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所以这本《卜辞通纂》,可以作为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入门读物。它为文字学家、史学家开阔了视野,为历史科学研究提供了未经后人删改的原始材料。

《卜辞通纂》所收录者均为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以前各家收藏甲骨,而考释多有创见,不少是罗振玉、王国维诸家所未知或遗误的。这部书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极大反响,直到今天,它们在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仍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