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厚宣 总编《甲骨文合集》26年

作者 东方白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15期 发布时间 2014-11-08

胡厚宣(1911~1995),“甲骨四堂”之后的甲骨学领军人物、史学家。1934年,北大史学系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选入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此后,随梁思永赴河南安阳参加第10、11次殷墟发掘,并亲自主持了侯家庄西北冈王陵1004号大墓的发掘。之后又随董作宾做《殷墟文字甲编》释文工作,并在室内整理YH127坑甲骨,从此开始了近60年的甲骨文字研究生涯。先后担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等职,主持编辑《甲骨文合集》。胡厚宣自20世纪40年代起即饮誉海内外历史考古学界,他不断创造出超越前人的辉煌成绩,也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财富。
殷墟的15次发掘,使得甲骨文研究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境地,但接踵而至的却是无可奈何的低迷和尴尬。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殷墟发掘彻底停顿。紧接着是三年内战,1949年历史语言所整建制地迁移台湾,带走了YH128坑的所有甲骨。
“四堂”之后,甲骨学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困境。身在台湾的李济、董作宾等人无古可考,只能整理带去15次发掘的材料,再也无法引领甲骨学的潮流。大陆方面,则没有了甲骨研究的组织和领军人物。在近7年的时间里,殷墟虽然恢复了发掘,但成果甚微,甲骨学研究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一时看不清整体的方向和规划。

《甲骨文合集》被确立为国家级科研工程

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号召的鼓舞下,胡厚宣、桂琼英提出了编辑出版《甲骨文合集》的意见。他们的意见立即得到了最高决策层的重视。《甲骨文合集》被列入中国科学院12年科学远景规划和历史科学资料整理重点项目。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给当时的高等教育部部长杨秀峰,指名调胡厚宣进京主持这项工作。
胡厚宣进京时,带来了他在复旦大学的十几人工作班子。历史所老领导、著名考古学家尹达要求胡厚宣:出成果,出人才,要带出一支队伍来。当年参加《甲骨文合集》的编辑者,都是没接触过甲骨的大学历史系毕业生,他们在胡厚宣的指导下,边干边学,学会了校对重片、墨拓甲骨、辨伪、缀合残片、识字断句、分期断代及文例等基本知识。

《甲骨文合集》是全国大协作的产物

胡厚宣迅速调集力量,开始了大规模的材料收集整理工作。首先是对全国各地协作单位收藏的甲骨作实地探访。胡厚宣先后到过44个城市,访问90多个收藏甲骨文的单位和40多位私人收藏家。宋镇豪回忆道:有时为了一两片甲骨,胡厚宣甚至坐牛车或独轮车前往。有一次竟借住于动物园的门房,彻夜饱闻虎啸狼嚎之声。
每到一处,胡厚宣马上带着学生对甲骨进行筛选、墨拓,对甲骨进行鉴别,工作之精细,一般人难以想见。对流散到国外的资料,他则利用出国访问和讲学的机会,或托请归国专家加以收集。
可以说,中国国内所藏的甲骨,胡厚宣都一片片地亲手摩挲过。最后,在十几万片甲骨材料中筛选出41956片精华编辑而成《甲骨文合集》。
在编辑过程中,不少单位主动提供甲骨线索,并无私地把珍藏的材料贡献出来。老一辈甲骨学家商承祚教授总是在第一时间把海外新出的甲骨著录寄给编辑组。胡厚宣无比感动地说,《甲骨文合集》是“全国各方面热情协作的产物,是全国各单位专家支持的成果,是我们编辑组全体同志长年劳动的结晶”。虽然也有不少海内外学者立有编纂《甲骨文合集》的宏愿,但此事“绝非个人或少数人所能为力的”,“若不是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像这样一项大型工作,无论如何是做不成的”。

“先分期,后分类”新创体制影响深远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前后历时26年,总共13册,将20世纪70年代以前殷墟所出刻辞甲骨中有价值者大多囊括其中,是50多年来古籍整理最大的一项成就,被史学界誉为甲骨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胡厚宣的“先分期,后分类”新创体制,对于以后大型甲骨文著录的编纂和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利用甲骨文材料解决了殷商史上农业生产、奴隶暴动、方国战争、四方风名、图腾崇拜、历法气象等重要问题。
胡厚宣在上世纪30年代参加过殷墟的发掘,他不仅为殷墟第一至九次发掘所获的3000多片甲骨文作过释文,而且参加了YH127坑出土的17000多片甲骨的实物整理工作。胡厚宣在甲骨学的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他先后解决了商代卜龟的来源、记事文字的类别与意义、商代的农业生产与气象问题、商代的宗法与封建制度、商代的疾病状况等有关甲骨学与商代史上的重要问题。有关“四方风名”的考证与“一甲十癸”说法的考辨,更为学者专家称道。他的《甲骨学商史论丛》获国家科学著作奖,被日本的甲骨学者称许为“这一学科空前的金字塔式的论文集”。胡厚宣以毕生精力专门从事甲骨文研究,终以组织编撰《甲骨文合集》成为甲骨学领军人物。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