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练字兴趣 打下扎实基础

作者 程宇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14

在书法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如何将抽象的写法要则转化为具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是每一位书法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在使用语文版书法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帮助学生激发出练字兴趣、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是能否练好书法的关键。

多夸奖少批评,尊重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多夸奖少批评似乎已成为一条公认的教学方法。对于初入书法之门而尚未掌握学习之法的学生来说,这一方法格外重要。经常夸奖学生可以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书法的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心就容易产生兴趣,带着兴趣学习书法,接受、理解、消化知识自然就快,书写水平提高也就快,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过,一味的夸奖也会有负面作用,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飘飘然的骄傲心理。因此,老师要把握好夸奖的尺度,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泼点冷水”也未尝不可,但是言语不要过重,以免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要知道,伤了自尊就等于熄灭了兴趣之火,想要重新燃起这一把火就不容易了。老师应该让学生的兴趣之火长期燃烧下去,并且愈燃愈烈。

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位家长曾经问我:“我的孩子每天都在家里练两个小时的字,已经坚持半年了,为什么还是不见长进?”我觉得这位家长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时间上的错误。勤奋练习书法固然好,但是千万不要花费太多的整块时间去练字,那样会使学生的脑子变“钝”。我们不如把这整块的时间打碎,化为多个零散的时间,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清醒,得到的效果反馈肯定会好。二是学习方法上的错误。以行外人的眼光看,书法是“雕虫小技”,只要平时用心,每个人都能把字写好。其实不然,书法虽不像一些人所说的“以白首攻之”那么深奥,但确实也需要下一些苦功夫才行!如果一味动手练习而不去用心读帖、用脑思考,必然会事倍功半。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主体,老师的精力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放在机械地讲解知识点上。为什么同一个班级里会有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区别呢?这可能与学生个人的领悟能力有关。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不直接指出学生的缺点,或是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改正、如何书写,而是让学生自己先把把脉,找找自己欠缺在哪,同时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提示,培养他们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如此训练,时间久了,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看出自己字中存在的问题,甚至老师写的范字他们也能指出不足。其实,老师在为学生写范字时,有时故意露出一些“马脚”,也是锻炼学生眼力的好办法,既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锻炼他们敢于辩驳的胆量。

讲述古代名家习字趣事,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书法要则比较抽象,有些知识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即便是描述出来也很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如果能在这时增加一点笑料,给学生讲讲古代名家习字的趣事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拓宽知识面。语文版书法教材在这方面就补充得很好,每课都会穿插介绍相关书法家的小故事或是其作品的知识延伸,很适合课堂上给学生讲解。

我们可以从柳公权“不重钱财重笔墨”的故事中领悟到一代大家的高风亮节;可以从“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繇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欧阳询碑前观书,三天三夜”等故事中明白学习书法是一件磨工夫的事,不长期坚持、花功夫是写不好字的。

(作者系云南大理下关一中书法教师)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