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方,楹联, 印章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15

斗方

斗方大致呈正方形,尺幅中等偏小,通常为一二尺见方,属于小品类;现在往往装配镜框悬挂,很受欢迎。斗方没有条幅修长的体势,也没有横披舒展的形态,章法上较难求变,因而较少用于创作,但如果处理得当,会有别开生面的效果。上图和下图中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厚德载物”都是学生可以临摹的集字斗方。
《韭花帖》是斗方中比较出名的一幅作品。《韭花帖》章法独树一帜,字距、行距逐渐拉大,空灵淡远,有疏可走马之感。其结字别出心裁,用笔变化丰富,尤其是转折处方圆、轻重变化多端。

楹联

楹联又叫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一般分上下两联。传统的楼阁亭台上经常可以看见楹联,很多地方还有春节贴春联、结婚贴喜联的习俗。
相传楹联起于五代时期,后蜀君主孟昶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可以算中国最早的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汉字独特的艺术形式。
(选自语文版书法教材六年级上册)

印章

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则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
秦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印章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印章能有效地调节布局平衡,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盖在作品右上方的章叫引首章,多为活泼的随形章(随石料原形制成)、闲章。下款之后盖名章。名章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同时使用两枚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之间隔一个章的空位,两章应大小相近。
(选自语文版书法教材六年级上册)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