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寿岭用西夏文字复活泥活字印刷术

作者 边继芝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01期 发布时间 2014-11-08

  1987年5月,甘肃武威市新华乡钟山村的群众正在亥母泪寺遗址施工,他们在小殿后部坍落的土石中发现了大批西夏文物,其中有泛黄的印刷品,工人们称之为“番经”。时任武威市博物馆负责人的孙寿岭闻讯后立即赶赴遗址,清理出了残存的文献资料。

  在出土的文物中,最重要的属“番经”。孙寿岭发现,这次重见天日的是西夏文佛经《维摩诘所说经》的下卷。全书为经折装,共54页,书长28厘米,宽12厘米,每页有7行字,每行有17个字,总共达6400多字。

  孙寿岭在逐步弄清它的历史真相时,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多数字生硬变形,竖不垂直,横不连贯,方不成方,角不成角,中间断折,半隐半现,笔画细薄。从小就会雕刻泥制印章的孙寿岭知道这其中的原因,这应该是用泥作为原料刻画的时候所独有的现象。有的字掉边、断划、剥落,这是因为泥字烧制后容易破碎损伤;有的字模糊一片,这是因为烧制火候没掌握好,造成流釉……

  孙寿岭认定,这本在西北山岭里发现的国家一级文物《维摩诘所说经》,应该就是用泥活字印刷而成的古代经书。孙寿岭的观点,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因为要分辨出是木活字还是泥活字,是非常困难的。孙寿岭需要找到一种无可辩驳的论证方式。

  孙寿岭下决心要亲手复活古代的泥活字印刷术,以此来证明《维摩诘所说经》的出身。在自家的小阳台上,孙寿岭开始了泥活字实验。处理胶泥这套活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多年以前他就是刻泥章的一把好手。刻好字后,按照沈括的记载用火烧。“火烧令坚”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让他大费周折。一连好几个星期,他竟然没有烧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活字来。最后他决定,把刻好的泥活字先放在炉沿上烘烤,然后再用火烧,即便是这样,火候也不好把握。

  要用这些好不容易烧制好的泥活字排版印刷,更是困难重重。孙寿岭熔化白蜡,用蜡汁固版,却总是不得要领,效果始终不满意。当他再次翻看《梦溪笔谈》才留意到,毕升所用的松汁和蜡中,原来掺杂了纸灰。孙寿岭老老实实按照这个方法烧了一些纸灰和到蜡汁里。结果连他自己也觉得很奇妙,一个个泥活字被固定得既平整又牢固,这样的活版,才能用于印刷。

  当孙寿岭终于从活版上揭下第一张他认为满意的印纸,3年已经过去了,孙寿岭完全按照沈括的记载,印制出来了《维摩诘所说经》的复制品。那些在原件上出现的泥活字印本特征,在复制品上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出来。这部与原版佛经相差无几的西夏文字现代泥活字版的《维摩诘所说经》,彻底推翻了那些关于毕升泥活字不可行的说法,证明了当时流行于中原的活字印刷术,在100多年后的西夏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维摩诘所说经》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他的研究成果于1998年获得国家权威认定。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