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的背景、原则和过程

作者 沈阳 刘妍 于泳波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02

修订背景
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自1995年发布以来,在促进标点符号规范使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存在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不够明确,以及与其他相关规范标准有矛盾等问题。另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社会文化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媒体的兴起严重影响了出版物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许多新观念的涌入更是催生了标点符号使用中标新立异和随心所欲的倾向。这些现象造成了目前各类书面文字形式中标点符号使用的混乱状况,必须及时正确引导,并逐步加以规范。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原有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标准。
基于上述迫切的现实需要,以及为推进标准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标准化工作“十一五”规划所定目标,经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批准,国家语委科研规划处于2005年底专门为修订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工作立项,项目名称为“标点符号用法规范修订”。该项目由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委员会语法语篇分委会(挂靠在北京大学)负责完成。此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6月将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修订任务列入《2006年第一批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
修订原则
修订工作课题组吸取20世纪以来几个主要标点符号使用方案的成功之处,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讨论,首先明确了修订和编制新《标点符号用法》应该坚持的几个重要原则:
第一,注重实用。既要符合标点符号的理论原则,保证与理论的一致性,又要突出实用性,保证文意和句意正确流畅地表达。
第二,约定俗成。标点符号的很多用法是经过历史发展形成的,留存了很多约定俗成的内容,编制新《标点符号用法》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从而提高民众的接受度。
第三,经济美观。应当考虑经济简洁、形式美观,不仅要使用方便,还要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第四,有可操作性。不但要便于出版物的排版和印刷,还要充分考虑电脑输入和版面设计的可操作性。
修订过程
根据上述原则,从2005年至今,整个修订过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框架。这一阶段主要是吸收借鉴前人关于标点符号的研究成果,总结理论知识,分析实际语料,综合功能和效率两个因素,对原《标点符号用法》进行全面评价和修改,形成新《标点符号用法》的框架。
第二阶段:补充内容。这一阶段主要是对近几年国内出版部门的标点符号使用经验和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标点符号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并收集国外相关标准的制定经验,对新《标点符号用法》框架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
第三阶段:咨询专家。新《标点符号用法》初稿形成后,课题组多次咨询各个领域的相关专家,并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对初稿逐条进行讨论,进而修改完善,形成新《标点符号用法》征求意见稿。
第四阶段:征求意见。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将新《标点符号用法》征求意见稿及详细的编制说明进一步分发到社会各界相关单位,包括汉语言文字研究学界、新闻媒体、出版界、辞书研究和编纂机构、语文教育界、信息科学技术研究单位、信息技术公司等,广泛征求意见。
第五阶段:研讨修订。在汇总梳理上一阶段反馈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课题组数次召开不同范围的研讨会,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推敲、甄别,并有选择地采纳,进而修改完善新《标点符号用法》征求意见稿,形成新《标点符号用法》的送审稿。
(作者为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主要起草人)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