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改姓”问题

作者 谭汝为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624期 发布时间 2014-11-03

两年前,笔者应山东齐鲁电视台之邀,以嘉宾身份出席“开讲天下”专栏热点谈话直播节目,谈论“苟、操、丑”等姓氏要不要改的问题。因现场时间限制,我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我经过充分和深入的思考,将自己的观点归纳为以下五条:
第一,从总体上看,姓氏应保持稳定,不宜随意改变。但对于极个别姓氏,如“苟、操、丑”,因谐音给人带来终生甚至世代烦恼痛苦者,他人应以通达包容、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只要本人和家族成员同意,就可申请改姓。
第二,《水浒传》写英雄好汉在自报家门时都豪迈表白:“洒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意在强调自己行正立直,光明磊落,敢作敢为,真名实姓,绝不隐瞒。不能把这条俗语视为不可改姓之金科玉律。
第三,古有变氏改姓、因赐改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外族改汉姓、音讹改姓、省写改姓、收养改姓、入赘改姓等多种类型。战国变法的商鞅,其实原姓公孙,因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后又因战功封商(今陕西商县)十五邑,号商君,故称商鞅。西汉庆姓因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讳,改为贺氏。为避汉文帝刘恒之名讳,连月宫仙女“姮娥”也得改称“嫦娥”。避祸改姓则更为多见,汉代韩信倒霉,其子被迫逃往南粤,取“韩”字右半边,改姓为“韦”。司马迁下狱,家乡同族人纷纷改姓避祸:有的在“司”字旁侧加上一竖,改姓“同”;有的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古今改姓例证,俯拾皆是,兹不赘言。
第四,汉语姓氏多用于口语交际,怪姓带来之尴尬,多源于谐音联想。如“苟”之词义,一为草名,二为假如,三为随意,四为姓氏,均无贬义;但“苟”姓谐音“狗”,则使人烦恼丛生。“操”字只读阴平,意为品行;但谐音去声为国骂,则令人不无尴尬。“丑”之为姓,乃地支第二。至于“丑陋”之“丑”,繁体为“醜”。简化后“丑”“醜”同形同音,遂成玩笑口实。“苟”姓后人,传承祖辈姓氏却带来无法承受的心理负担。据明人陈士元《姓镌》卷六载:“(苟姓)一说五代后晋时敬姓避石敬瑭讳(而改为苟姓)。”因此“苟”姓改“敬”姓,于史有征,顺理成章。
第五,古代姓氏的基本功能是区分血统,辨别婚姻,避免“同姓结婚,其生不蕃”。时代发展使现代人姓氏观念逐渐淡化,多数人只把姓氏视为一种区分彼此的符号,并不过分看重其血缘意义。在社会生活和执法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历史因素,不可擅改姓氏,也要尊重个别人改姓的合理诉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人因姓“苟”而世代烦恼,麻烦不断,要求改为姓“敬”;有人姓“苟”而认为无所谓,甚至觉得很好——感受迥然不同,完全正常。究竟改不改姓,归根结底,应遵照“姓从主人”的原则,完全由其本人和家族自己决定,他人当设身处地视之待之。如动辄以维护传统、承袭血缘为由,反对改姓,对欲改姓者加以劝阻,未免冬烘,事实上也难以奏效。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