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发展高度重视汉字书写

作者 王淦生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731期 发布时间 2014-11-05

暑假期间,中央电视台10频道推出了一档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书写的状况全方位地展示在全国人民眼前。
拾掇、熨帖、桀纣、癞蛤蟆、枭首示众、未雨绸缪……这类生活中时常用到却有一定书写难度或容易写错的词语难倒了众人。小选手中有人“把《现代汉语词典》来回翻了三遍”,参加现场体验团的很多成人也都是“提笔忘字”。其中,“癞蛤蟆”一词难倒了七成成人,“间歇”“熨帖”“黏稠”也特别让人犯难。“熨帖”一词,成人体验团只有10%的正确率。“沭河”“颠茄”“猢狲”等词,更是让在场观众们“想破了脑袋”。有网友惊呼:“把学的字都还给老师了,我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会念不会写,会写也太难看!”“习惯了电脑打字,输入法会自动输出词语,究竟怎么写、怎么用却忘记了,很惭愧!”
汉字听写大会展示的听写状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

从关注文化发展的高度去重视国民的汉语使用和汉字书写

所谓“中华五千年文明”,基本上就是从出现汉字那一天算起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世界上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莫不是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字为载体而传承下来的。反之,一些古老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断层,甚至逐步走向衰落,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语言文字的式微,直至成为“化石”。像玛雅文化、古埃及文明以及古印度文明皆是如此。因此,要保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纯洁汉语、守住汉字乃当务之急。试想:一旦中国人都患上了“失写症”,汉字的生存告急,中华文化还能健康发展吗?因此,我们必须从关注文化发展的高度去重视国民的汉语使用和汉字书写!

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要并行不悖

科技带给人们方便与快捷,但也带来诸多弊端,其中之一,便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科技之利固然大于科技之弊,这毋庸置疑,但科技之弊不容小觑。看得见的,如各种污染、气象灾难、能源危机……看不见的,如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书写的影响就在其中。如今,通信有电话、手机、电子邮件;写作基本上都靠电脑;办公大多已做到“无纸化”……凡此种种,决定了书写的地位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低以至无足轻重。文字输入,也大多依赖于拼音,不少汉字会读不会写已成为许多人的通病甚至成为一种趋势。如何在享受现代科技方便快捷的同时,不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式微,如何让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并行不悖,应当成为我们时时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书写教育应当成为一门重点课程

应试教育使教育变得愈来愈功利。当书写与考分之间失去关联时,书写必然被淡忘。
应试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则“教”,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则基本被排除在教学计划之外。因此,写字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如今在中小学课程表上已非常边缘化了。学生也很“实际”,有功夫练字远不如练几道数学题或背几个单词来得实惠。看看今天学生的汉字书写,字迹七倒八歪甚至“缺胳臂少腿”的现象比比皆是,用拼音代替汉字的情况数见不鲜,更不用说错别字、笔误了。今年暑期,陕西师大抽调数百名老教师用毛笔给几千名新生书写录取通知书,这一做法让人眼前一亮:作为肩负培养教师之任的师范大学,书写教育的确应当成为一门重点课程!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中部教师)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