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少数民族文字之三绝学天书契丹文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487期 发布时间 2014-11-06

  公元907年,契丹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辽王朝,前后存在了219年,称霸于亚洲东部,影响远及欧洲。

  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公元920年春正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创制契丹大字,秋9月制成,诏令颁发。除了契丹大字之外,还有一种契丹小字,据史载是皇子耶律迭剌创制的。

  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区别不是因字的大小,而是创制时间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强弱。先创制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备的称契丹大字,后创制的拼音形式比较完备的称契丹小字。但史书漏记契丹小字创制的具体年代。终辽一代,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和汉字等一直并行于辽朝境内。后来的西辽也继续使用契丹文字,直至亡国。

  1125年,金朝灭辽。金朝虽然创制了女真文字,但金朝前半期在使用女真文字和汉字的同时,仍使用两种契丹文字。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才“诏罢契丹字”。辽代严格限制契丹文化的外传,因此大量文献没有流传开来。

  契丹大字是采用对汉字简化或增添笔画的方法而造成的。契丹小字利用汉字笔画形体创制出500多个原字,然后缀合拼写成词。原字分正楷、行书、篆体等字体。篆体字的拼写方式异于正楷和行草,采取鱼贯式而不是层叠式。行文的款式自上而下竖写,自右而左换行,敬辞抬头或空格。原字有一个书写形式,代表几种语音或一个语音采用几种书写形式的情况。因此,同一个词或词素表现在文字上可以有不同的拼写形式,甚至到现在为止还很少有完整的语句被解读出来。从明代到清代的诸多古文字专家,见了陕西省乾县唐乾陵前“无字碑”上的契丹小字《郎君行记》,不仅一字不能识,而且均误断为女真字。甚至近代一些研究辽史的专家学者也对契丹文字知之甚少。

  20世纪20年代,契丹文字在失传数百年之后突然出现,接着又陆陆续续在很多地方出土。最早出土的契丹文字是在1922年6月21日。这一天,比利时传教士凯尔温,又名梅岭蕊,雇人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瓦林茫哈(瓦砾滩),掘开了辽兴宗皇帝的陵墓永兴陵,从中挖掘出契丹小字辽兴宗皇帝哀册和仁懿皇后哀册以及汉字仁懿皇后哀册等文物。

  凯尔温不谙传拓之术,于是雇人用5天的时间逐字抄录。仁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册手抄本的照片首次发表在法文版《北京天主教会杂志》1923年第118期。这是契丹文字失传数百年之后,第一次重见天日。

  1930年,又出土了契丹小字辽道宗和宣懿皇后哀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把辽兴宗、仁懿皇后契丹小字哀册的手抄本照片、辽道宗以及宣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册的拓本照片都发表在1933年的《通报》第30卷上,从而在学界引起轰动。海内外的学者竞相研究契丹文字,遂在学界引发了一门新的学科——契丹文字研究。契丹文字出土之初,无人能识,至今犹破解甚微,解读这种文字,被人们称为“绝学”。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