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码与郑码

作者 闻述之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03期 发布时间 2014-11-08

  郑易里是大名鼎鼎的编译家,他是《资本论》的中文译者,《英华大辞典》的主编和撰稿者之一。但人们很难想到,他的后半生和汉字编码的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

  早在1929年,年仅23岁的郑易里就对祖国的方块文字产生了研究兴趣,他曾给上海《申报》投书,提出汉字六笔画(点、横、直、斜、弯、纽)说,引起一些汉字学家的关注。1950年首版《英华大词典》的中文索引中,郑易里就正式采用了“六笔查字法”,即一种用数字1~6作为汉字6种基本笔画代码的简易查字法。1964年,郑易里为邮电科学院设计了“四码汉字”,并撰写了《汉字四拼字码和打字》一文,但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郑易里参加了信息领域的国家战略“748”工程,他提出了“笔画—字根—整字—词语”的序列。1981年,郑易里主持了“汉字字型信息26键输入编码”研究课题,撰写了《从人查字到机器查字》的论文。这篇论文成为整个中文输入的理论基础,后来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汉字字型编码,都源于郑易里的这一“字根说”。

  1979年,河南省科委组织鉴定,邀请郑易里参加一种汉字编码方案。郑易里精辟的见解与建议引起很大震动。第二天,河南省科委又请郑易里做专题报告。当晚有人电告了在南阳科委工作的王永民。王永民一听,星夜赶到郑州,见到了郑易里,诚心讨教汉字编码问题。以后,他又带人到北京郑易里的单位和家中虚心请教。

  1980年,南阳市科委立项拨款研究汉字输入编码课题,特邀郑易里去南阳指导协助。当时正值酷暑八月,时年75岁的郑易里一到南阳,就连续讲了7天课,将自己多年对汉字、汉字编码的研究心得和成果,传授给了王永民等人。从1980年8月到1983年8月的几年间,郑易里不顾高龄,4次应邀去南阳课题组指导。但王永民的研究长期停滞在48键上,当郑易里率先实现的26键方案定稿打印成册后,得到中国农科院的许可,他最先给南阳的王永民寄了去。王永民接到后,大喜过望,在给郑易里的回信中,兴奋地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功!是字形方案的高峰上插上的一面鲜红的旗帜!体系严密,构成精密,使用方法简易及实编效果惊人!”他认为这是形码界爆炸的第一枚原子弹!

  几个月以后,南阳课题组完成了26键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1983年8月,五笔字型在郑州召开鉴定会。鉴定会的文件中写道:“郑易里先生关于汉字研究的理论是当今比较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不但为大家所公认,而且已成为许多字形编码研究的基础……郑老是我们南阳从事字形编码研究的导师。我们对郑老关于汉字理论的学习和认识是逐步加深的。虽然我们前期的研究也贯穿着郑老的理论,但真正全面地运用郑老的理论于汉字字形编码的实践,则见于我们的26键五笔字型汉字编码方案。”报告的最后写道:“我们不知道怎样用言语表达我们对著名学者郑易里先生的感激之情……如没有郑老的理论做基础,WBZX(五笔字型)方案将不能成立。如没有郑老的教益和指导,也许到今天我们还一无所获!”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