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法、用笔法、结字法与章法的审美感悟

作者 周德聪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35期 发布时间 2014-11-09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宜昌市书法协会主席。出版了《书法创作形式例话》等专著。

创造文字确乎是本源于应用,而对文字的书写无论如何都灌注有审美的信息。对于缺乏毛笔书写经验的人来讲,驾驭柔毫本身就是一种困难的克服。因此,先民在长期的临池书写中积淀了一整套法则——执笔法、用笔法、结字法、章法,等等。

执笔法,在古人那里,表现为多种形态,但无论何种执笔法,一个基本的原理就是要保证毛锥在行进过程中使转自如,既要保证手与笔的协调,又要保证管直锋正的状态;既要保证提、按、顿、挫的自由,又要保证线条塑造的精准。在此前提下,苏东坡体验了多种执笔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出“执笔无定法,欲使虚而宽”的度人金针。“虚”不死执,“宽”以灵活。应当说他的这一经验之谈,解放了许多痴迷于某种笔法而不能自由挥运的人。

用笔法,在不同的书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篆书中,圆浑而中藏的线条质感,必须依赖于中锋用笔。要保证柔毫在运动中的稳健与朗畅,控制毛笔无疑是一种能力的巨大彰显。隶书的用笔,在篆书的基础上,增加了提按与起伏,它在起笔处虽然使用篆书的中藏,但却增益了折笔与按笔的动作,从而改变了线条起始的形象塑造。用笔动作的增加,使得线形、线质、线律、线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颖藏锋耀,婉曲劲直,粗细对比,将毛笔的性能于用笔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楷书中,用笔的方法表现为既矛盾对立又统一协调。如起始非藏即露,而收笔则非露即藏。至于行笔,中、侧、提、按而已。在篆隶中起笔贵藏,以显浑厚与方劲,而于楷书,用笔则可藏可露,造型可方可圆,逆入可折可转,故于线条一端,形貌丰富多变。篆书收笔的护尾与隶书收笔的藏露,表现在楷书中则有“法”的变异。如其收笔之藏,则起伏顿挫,不露端倪。而其露收,或锋颖锐利,或端若悬针。

构字之法,既有书体之异,亦因个性而异。每一种字体都有一个既定的形象在,而不同的书写者由于性情气质的不同、书写习惯的不同、用笔轻重的不同、形势变化的不同,使得固有的汉字之形打上了浓厚的个人印记,于是书体别异。至于唐欧阳询总结的结字三十六法,明李淳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的九十二法,皆是结字之法的共性特征。笔画对空间分割所造成的疏密变化与重心变化,都可能导致风格的形成。因此,对于“字法”的灵活运用,或对“法”的突破与超越,使书写者进入无法之境,从而达到技道双臻的理想境界。

章法,是指大空间的营构,任何载体总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如何在有限中表现无限,在限制中表现多变,使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浑然一体,从而表达出某种时空意识,使赏读者从中感受到空间分割的张力与时间节奏的韵味,便是超然于实用文字之表而向审美视域的迈进。当一种自然的书写行为转换成一种自觉的时空营构,这便是章法意识的觉醒。古人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与今人的线条分割、意义空白有同一机趣,它们互为背景、互为表里、互为生发、互为升华,使时空营构之象契合于人心营构之象,使有形之法幻化为无形之象,或许这便是一种由笔法、字法与章法的和谐空间呈现于独闻之听的天籁之音。

在毛笔文化时代,古人在实用的文字书写中悄然实现了艺术审美的转换。书法作为应用的文字与赏读的文字须臾不可分离,在传递文意中审美,在审美愉悦中会意,可谓水乳交融,自然天成。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