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与金尼阁 最早用拉丁字母标注汉字的外国人

作者 东方白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10

用拉丁字母标注汉字,最初是外国传教士为学习汉语汉文而使用的方法。

1582年(明万历十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应召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到达澳门。语言学家罗常培引文谈到了利玛窦当时学习汉语的状况,“初时言语文字未达,苦心学习,按图画人物,倩人指点,渐晓语言,旁通文字”。

利玛窦学习汉语汉文之所以进步很快,除了看图识字以外,主要是靠拉丁字母注音的方法。

公元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利用学习汉语汉文的机会,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标注了4篇文章,这4篇文章是:一、信而步海疑而即沉;二、二徒闻实即舍空虚;三、淫色秽气自速天火;四、述文赠幼博程子。之后把文章送给当时的制墨专家程君房,程君房编入所著墨谱《程氏墨苑》中。这4篇都是徽墨的拓本,汉文和拉丁文对照,4篇文章的前3篇都宣传天主教教义,由教会单独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迹》,复制本现存罗马梵蒂冈教皇图书馆。

上世纪50年代,文字改革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前身)重印改名为《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罗常培对这些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译文进行了研究。按他的统计,4篇注音文件一共有387个不同音的汉字,归纳他们的拼音系统,罗常培分析出26个“字父”(声母),44个“字母”(韵母),5个声调符号。以后,人们把罗常培的分析归纳,看成是利玛窦注音方案的基础。

1625年,来中国15年的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1577—1628)把利玛窦等人的拉丁字注音方案加以修改补充,写成一部完整的拉丁字注音专书,叫做《西儒耳目资》,第二年在杭州出版。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译引首谱》是总论,第二编《列音韵谱》是从拼音查汉字,第三编《列边正谱》是从汉字查拼音。

由于他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基础上修改的,因此人称“利、金方案”。

金尼阁的罗马字注音方案只用了25个字母(5个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和5个表示声调的符号,就可以拼出当时“官话”的全部音节。这种比“反切”简单容易得多的方法,引起了当时中国音韵学者极大的兴趣。有的学者还从中受到启发,产生了中国文字可以拼音化的设想。如方以智在所著《通雅》中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该书出版后一段时间湮没无闻,真正引起社会重视是清末切音字运动的兴起。最早精辟研究此书的也是罗常培,罗常培在《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一文中列举了该书的三大贡献:(1)用罗马字母分析汉字的音素,使向来被人看成繁难的反切,变成简易的东西;(2)用罗马字母标注明末的字音,使现在对当时的普通音,仍可推知大概;(3)给中国音韵学研究开出一条新路,使当时的音韵学者,如方以智、杨选杞、刘献廷等受到很大影响。

研究专家通常把“利、金方案”视为汉语拉丁字母拼音的源头。

1957年2月,文字改革出版社将《西儒耳目资》列入《拼音文字史料丛书》之一影印出版。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