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朴安和《中国文字学史》

作者 东方白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58期 发布时间 2014-11-10

从清末民初到现在,是汉语文字学的建立时期。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的传入,甲骨文等古文字的发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促使汉字研究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传统的文字学在《说文》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许多学者吸收西方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研究汉字,努力建立新型汉字学理论体系,他们在汉字的性质、起源、发展规律、结构类型、历史演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胡朴安就是其中较早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之一。

胡朴安(1878—1947年)是民国初年重要文字训诂学家。原名韫玉,字朴安,安徽省泾县人。幼年读书家乡,曾经学习拳术,租田地农耕。到上海后,入《国粹学报》任编辑,后加入同盟会、南社,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著有《文字学ABC》(世界书局,1929年)、《中国文字学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37年)、《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俗语典》(主编,上海广益书局,1922年)等。

他从事汉语文字和训诂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几十年。其中,《文字学ABC》一书是一本文字学通俗读物,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文字的变迁、废弃和增加,对甲骨文、古文、篆文、隶书等都有说明。中篇说明六书的次第及功用,并分别用实例阐明。下篇是研究文字学的书目。这是为研究文字学者提供的一部基础参考书,显示了作者博而能约的能力。

1937年,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上、下)》出版,每册约300页,初版漆布面精装。全书共分四编,材料翔实,观点明确,是一部很好的研究文字学的参考书。作者在书中主要叙述和研究了文字学各派作者及著作,阐明文字学学说的源流及系统。他依文字学的演进,将文字学史分为四期:第一,秦汉至隋,为文字书时期;第二,唐至明,为文字学前期;第三,清代,为文字学后期;第四,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为古文字学时期。

1939年,胡朴安又出版了《中国训诂学史》。该书除了序言外共分6章,第一,尔雅派训诂;第二,传注派训诂;第三,释名派训诂;第四,方言派训诂;第五,清代训诂学之方法;第六,今后训诂学之趋势。胡朴安搜集清代汉学家的训诂方法加以编纂,建立起训诂学的轮廓。

后来的研究者认为,《中国文字学史》和《中国训诂学史》“二书为中国文字学史和训诂学史的开山之作,虽然并非完美无瑕,但后继学者的专门著述,却迟至四、五十年后才问世,由此可见胡朴安在中国文字学史和训诂学史研究上的开创之功和影响深远”。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