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纳西族玛丽马萨文字源新考

作者 木仕华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10

作者简介
木仕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致力于纳西族文化研究及藏彝走廊诸族群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

玛丽马萨人作为纳西族和纳系族群的成员之一,与纳系其他族群的成员共享纳系族群文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他们从盐源左所迁徙至西部方言区的维西塔城一带,因这一带属于纳西族东巴教流行区域,亦是东巴文和哥巴文通行区域,又地处汉藏交界区域,维西属于云南藏区之一,属藏传佛教文化圈的范围。

玛丽马萨文是中国西南纳西族使用的文字符号系统,最早于20 世纪50年代初被语言学家发现和记录。纳西族传统文字系统通常认为有纳西东巴文和纳西哥巴文两种。近来不少学者提出“摩梭达巴文”“‘若喀’(汝卡)东巴文”“玛丽马萨文”,并将这些文字视为独立的文字系统。这些提法和观点的确立需要基于扎实的个案研究,唯有通过严谨的识别和研究,方能确定这些“文字”的地位是独立文字还是方言文字;或同一文字方言区的异体字,还是东巴文的“变种”;有的甚至可能只是占卜用的卦符和象征具体宗教信物的符号,而不是严格意义的文字

于省吾先生强调研究古文字要注意“每一个字本身的形、音、义三方面的相互关系”,还要注意“每一个字和同时代其他字的横的关系”以及它们本身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字形之间的“纵的关系”,反对没有充分根据地任意考释古文字。这种研究方法理念于纳西古文字及其他文字系统的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对玛丽马萨文字源的考释也遵循了于先生的这些原则。

本文的研究表明,玛丽马萨文的绝大多数字符在音、形、义三方面与纳西东巴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许多字符直接来自东巴文,部分字符的构形部件有创新成分,较突出的构形特征有:不再像纳西东巴文一样突出“双笔”的图画特征,而向以单笔为主的方向发展;字形的构形部件也不再强调对称的绘画式特征,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异体字和假借字,并出现了部分创新性的构形区别特征。动物部分的字符突出表现为纳西东巴文字符的简化和单线条化,不再突出眼睛、兽角、鬃毛、嘴部等区别特征,而以单笔化的线条展现轮廓,以期实现从图画-象形文的“象似性”(Iconicity)向更为抽象的符号化(Symbolize)阶段推进,但依旧可以从玛丽马萨文中看到东巴文构形特征的孑遗。

藏文字母也对玛丽马萨文有微略影响,仅从东巴文转借了3个字母的变体。汉字的影响更甚,尤其是数字字符的异体字,大都是汉字的字符略加变异而已。以象形方式造新字时,有别于东巴文的直视视角,改用俯视视角摹写物体。

纳西东巴文中的曲笔在玛丽马萨文中转为取直的笔画特征也较突出,至于没有形声字一说也有待新的考量,因为有的字符就是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声符简化而来。目前所见的字符为单音节,但也不能就此得出音节文字的结论。我们目前尚未找到足够的文献证据和字源理据说明“玛丽马萨文”是一种独立的文字,只能将它界定为纳西族方言文字之一。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