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梵文·反切·汉语拼音

作者 汪大昌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18期 发布时间 2014-10-28

年终岁末,温家宝总理率大型代表团访问印度、巴基斯坦,这是201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重要外交活动之一。
中印两国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往来源远流长。两汉之交,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三大宗教之一,影响到中国普通民众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语文活动中,佛教文化也给我们极大的影响,最突出的莫过汉语拼音。
虽然早在商代,汉语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字系统,但无论甲骨文还是后世的金文、大小篆,直到汉末楷书,都没有解决注音问题。一个汉字该怎么念,工具书无法提供答案,即便是第一流的字典《说文解字》,对字音问题也只能“展闪腾挪”,而不能像今天的字典那样提供明确的直接的答案。原因很简单,我们没有拼音工具,没有给汉字注音的符号系统。
解决这一难题是在东汉末年。由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传播,我国学者通过佛经上的梵文拼音字母,第一次意识到汉字的字音是可以分解的。几千个汉字的读音,若分解开,不过是几十个元素的多种组合而已。于是古人发明了第一套注音系统——反切,即用两个字为第三个字注音。例如“练”的拼音就是“朗甸”,“朗”与“练”声母相同,“甸”与“练”韵母相同声调相同。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使用这种拼音方法的语文专著是东汉孙炎(字叔然)的《尔雅音义》。研制反切是受到梵文拼音的启发,后人多有说明。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反切之法自西域传入中国,至齐梁间盛行”;清姚鼐《惜抱轩笔记》直接说明“孙叔然所以悟切音之法,原本婆罗门字母”。
今人研究汉语拼音史,对于东汉末期开始使用反切没有异议。我们现在关注的是另一端:反切最终何时退出了汉语拼音。本文作者手边的研究专书,没有提供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工具书看,现在查到的最晚的使用反切注音的是1920年4月商务印书馆第6版《辞源》(笔者注:与今《辞源》不同,属于百科性工具书,相当于今《辞海》)。此书共12卷,按地支排列,每字都用反切标出读音,如“卅,思答切”,“升,诗膺切”,“午,吴鲁切”等等。
反切固然无法与今天的汉语拼音相比,但毕竟使汉字、汉语文工具书摆脱了无法注音的尴尬。隋代《切韵》、宋代《广韵》、清代《康熙字典》,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汉语文工具书无不采用反切。直到20世纪第二个十年,才有注音字母取代反切而逐步成为广泛使用的汉语拼音系统。上世纪50年代《汉语拼音方案》终于问世,并进入工具书和语文教学。现在,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汉字注音方法和汉语拼音方法。我们每天用拼音输入法向电脑中录入汉字,何等轻松快捷;遥想当年,汉代学者初次使用反切为汉字注音时,也一定是充满喜悦的!
反切是中国语文史上第一套成熟的汉字注音方法,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它起于汉末,终于20世纪,凡一千七百余年。历史和现实都说明:文化发展不能没有交流,交流的文化才有发展。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