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整理建议(一)

作者 千里 发布时间 2014-12-19

前    言

汉字改革已进行了一百多年,但到目前止“仍未成功”。说未成功是说文字仍未得到易学易用。中国人学文字还需要很长时间,因而在国际间科学竞争的时代里我们处于劣势!不从教育工具——文字着手,这劣势是很难挽回的。

目前国际间并不安宁,战争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但物资不足;互不了解;强权政治,则是主因。如何消除这些,根本办法,是提高人类智慧,加强彼此了解,制止霸权应是主要手段。

汉语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语言、文字,它能提高人类智慧,但几千年前的汉字它已不适于现代应用。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先进,过去用落后的语言文字办法来改它是改不了的。拼音字代替不了先进的汉语、汉字,已是事实。汉字的改革,只能是在老汉字、汉语的原则下予以整理,别无它途。而整理后的新汉字,使它恢复了先进性,不单有益于中国人的学和用,为中国的复兴起到作用;而且由于它的先进,必然的将走向世界,为人类互相了解起到作用;为提高人类智慧起到作用。从而使人类加强团结,消灭战争、增进人类福祉起到作用。

壹、建议

一、为什么要整理汉字

(一)、老汉字形声字尚未到位,不够合格

汉字虽起源于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衍声)等等形式,但由于汉语的特点――单音,因而真正起到作用而广被利用的是形声。汉许慎《说文解字》形声字已达80%以上,目前形声字更已是90%以上,因此我们把汉字视为形声字。

按形声要求,老汉字没有达到完善境地,它不够全面、合理,没有完成它应有的形声体系,它没有到位,因而它不合格。具体表现如下:

1、形符不建全

1.1.名词符不够用,不全面,因而滥用。如木符除木本植物榆、樟等外;有木制品:櫃、椅;衣物:枕、橐;食品:桃、栗;居住:校、栈;行类:桴、桥;事务:权、机;文件:札、案;单位:条、朵;区划:村、寨。按词类,除名词外,查、杜、栖、析,动词;橙、荣、横、朴,形容词;桀、栩、呆、枉,副词;某、果、极、概,虚词。一个木字旁涉及范围之广,几乎无所不有,叫人如何理解?这是一符多意,是由于形符不够用,没有相应字符因而滥用的结果。

1.2.动词符很少。老汉字只有“扌”“辶”两个意符是明显表示动作的。其余则是滥用的。如金、木、水、火、土等,鍊、栖、流、烧、堵用于动词,也用于其它词类。

1.3.形容词符没有。因而更乱,红、黄、蓝、白、黑;东、西、南、北、中;酸、甜、苦、辣、咸;大、小、上、下、软……等等更乱,各行其事,杂乱无章。

1.4.虚词无符,笔划和实词一样,如然、就、概、哪……

2、音符混乱

2.1.一符多音,如“曷”标喝(he);但也标渴(ke)、谒(ye)、揭(jie)、偈(ji)、蝎(xie)遏(E)蔼(ai)葛(ge)、噶(ga)。老汉字普通话892个音符中756个是一符多音的,可见一符多音是普遍的。

2.2.一音多符,如一(yi)音,有衣、乙、己、倚、意……几十个,普通话416音却用了3324个音符。一音多符也是普遍的。

 即是形声字,而意(形)、音(声)都乱,不准确,人们见到一个字无法定

其意、无法定其音,这形声还有什么作用?是完善了吗?因而必须整理。

(二)、老汉字是古代产生的,由于当时的社会不够发达,以及后世事物的变迁,原音原义已和现代大有出入,因而它很难为今人所理解、运用。

1、历史的变迁

老汉字多次变形,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变的,为了文字的生存、客观的要求而变的,如甲骨文变为篆,是由于刻铸工具的不同而变的,隶变为楷,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变的,但楷书以后由于造纸、印刷的发明,以及科举制度的约束,字形被固定下来,而其后两千年间,社会的发展加快了,客观事物都有更大变化,汉字音、意必然有改变,而表示音、意的形却未变,因而客观现实与文字脱节,因而使人难于理解。

1.1.字义的变。如简,古以简为书,刻竹为简,故简从竹,现在是简单的简;箱笺都是竹做的,故从竹,而现在已不用竹做了。“斤”原字为 古刀具,故斧、斩从斤。现代斤为重量单位,与斧、斩有何关系?人们就糊涂了,简、斩无法解释。

1.2.字音的变,榆、输、偷;者、都、奢古同音,故同符,在古代是易读易懂的。今天音变了,是(yu)(shu)(tou);(zhe)(du)(she)人们无法读通。上述的意乱,音乱是由于历史的变迁而造成的,为了适合于今天,必须按现代意、音予以整理,否则很难运用。

2、古人造字的局限性

老汉字很多产生于远古时代,一切不够发达,事物远未成熟,因而造字难得精炼、完善、准确,有些字很牵强,缺乏必然性,如“归” 原为( )象以帚扫弓之状。以示战猎归来之意。“失”( ),豕(猪)身上加一,示此猪已失去之意。“昔”( )日下晒肉条,干则曲为脩(肉干)之形,晒肉干需数日,古三日为昔,故( )为昔(隶变后肉干挪到日上),易懂吗?但这些比其前用画表意要强吧?在当时情况下,能造出这样的字也应该说难能可贵,象形、会意……等字也只能如此,它缺乏必然性。归、失何以必读归、失?读回丢不行吗?

(三)、老汉字有许多缺点,不整理无法去掉

1、难学――小学六年,基本上是学汉字,但学不好,初中仍在学,九年时间,仍未学好。说他未学好,是说九年时间,许多字他不识,连封随便的信都写不清;有的人确实学了,学了一辈子,用了一辈子,但《新华字典》上的字仍有很多他不认识;再如,教文字学的老教授《中华大字典》中80%以上的字,他读不出音,解不出意。

现在有办法了《中华字经》、《炳人识字法》、《韵语识字法》……等等,一年内小学生或幼儿,可学会三、四干字,汉字易学了吧;但那是凭借幼儿记忆力强的特点而记的,其后如不常用(农民、工人)很快会忘记,他以后用了,经常用,但在组词时,也还得学,不是会了几干字就万事俱备了,因为老汉字已失去了理性,在用时还得学。这些不是彻底解决的办法。

2、难用――汉字难学难用,但学、用并不是对等的。学只几年、十几年,用则是一辈子;学是几干字,用则是几万、几十万词,大头在于用。由于老汉字已失去可识性、理性,用时就要费周折了,如这个“周折”,你用哪个周(诌、舟、州)?哪个折(遮、则、蔗)?吃饭,用口吃、吃的是食物的饭,可以写出。“睡觉”、“睡”可以垂下(闭)眼皮,可以写出,“觉”、本意是“觉悟”、 “觉醒”,那么睡觉到底是“睡”还是“觉”(悟),是睡还是醒?怎么理解?小孩吃“奶”(祖母)合适吗?但人们都这样写,也都理解了,这是约定俗成的,是习惯的,这就不是理性的、必然的、而是死记硬背。人们都在照葫芦画瓢,所以学了几千字,并不等于学了几万词,用时还得学,“始终不渝”、这个渝就非“渝”不可,“俞”“于”都不行,从“渝”看,似与水有关,但“始终不水”?无法理解,又如何用?(附件1)

3、易写错别字――认、写错别字在中国故事中可谓汗牛充栋。我曾说过,几千年过程中,还没有任何某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不曾念过一个错别字,康殷在他的《古文字学新论》中写道:“孔丘(孔子)把古字念错了‘苟日新、日日新’不对,是‘兄日辛、且日辛’”。至于用(写)恐怕就更多了,这错就是由于人们没学好吗?全中国、几干年,没有一个学好汉字的?问题不在于人,而在于字。今天的语文教师,教不好语文,问题不在于教师,根子在汉字。汉字不整理,不彻底整理,这个毛病永远去不掉。

4、易忘――提笔忘字是人们的常事,用音素文字的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汉字为什么易忘?形声字不也有音吗?原因在于它的音乱了。此外,汉字是多方成字的,如会意、指事(无音),假借(无意)等字,而且成字也很离奇,如“不”《说文》“‘ ’鸟飞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说这是个象形字,是象鸟上加一横,一横表示天,鸟往天上飞,到天而不下来,因而是“不”意。“至”《说文》“‘ ’,“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不”、“至”不好造,用鸟来说明,这造法很离奇吧,人们如何去记?这是常用字,不常用字,一旦忘了很难想起来,老汉字是多时、多地、多人造字,任意性非常强,没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随便添一点,去一横,人们很难记准。

5、难于通古通今通未来――“汉字改革”很多人不同意,原因之一是老汉字可以通古通今(指方言间可通),实质老汉字是不能的(附件2)。但汉字应当是能的,因为它有两个表现手法,即音和意(形符),有个意符,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应当被确认出来,但老汉字已不能,因为音、意形都已变了,语法也有改变,此外,古字多为多意的。如“选”、现在只有选择意,古则有“派遣”、“选本”、“周遍”、“入”、“牵引”、“德行”、“须臾”(片刻)等意,这是在上声情况下;如果是去声,则还有“柔弱”、“惧怯”、“陈设、置备”、“(量才)授官”被选中的人或物,“整齐”,“计算”、数词“万”、钱币单位、姓、地名等等,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今天只知其一意“选择”而古书则经常出现它意,今人如何能读懂古书?无法通古,古音古意在各地的也都有不同的保留,因而也难通今(各地)。今天的人对过去不懂,未来的人对过去能懂吗?今天一切仍在使用这些字,未来的人对今天一切也同样无法懂。所以它难于通古、通今、通未来。

6、虚实不分,读起来费力——外语一般是虚词简单,数量少,许多情况是由实词的部分变化来表示,而实词则很复杂,字母多,个体长。日本也用汉字,但虚词用假名写;名、动、形写法也有区别,一般可一目了然,对阅读有利。中国却不然,虚实不分,虚词有时更麻烦,如嘛、哪、嚇、嘿……,一切文法上的反映,都由虚词来担当,数量也多,一般文章内虚词占25-50%,读起来费劲,字里行间,在未读完一定字句前,从字面很难看出要点的。这就浪费了精力。这点不通过整理也无法改进。

(四)、汉字——形声字有很多优点,但在老汉字情况下无法发挥 后面谈不赘

(五)、汉语是优秀语言,但在老汉字影响下,优势无从实现   后面谈

二、为什么是整理而不是改革?

汉字来源于汉语,汉语是先进的,因而汉字必然地有其先进性,文字是先进的,用落后的文字去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汉字只能根据汉语来整理,而不能是用其它语言办法来改革汉字。

(一)、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在这里必须强调,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这是我们祖先为我们后代人选定的至高无上的瑰宝,它的先进远远高于几大发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最大发明。这样说有下列依据:

1、从时间上说,早在几千年前,汉语同其它多数语言一样也是以词为单位的语言。同时复音词也不少,如关关、雎鸠、窈窕、参差、寤寐、辗转……到现代也还有些残留,如君子、小人……等等,但基本上被淘汰了。

世界是发展的,前进的,早期的一切应是落后的,晚期的应是先进的。词单位语在中国是早期的,因而应是落后的,词素语是晚期的,所以应当是先进的。

说汉语古代也是以词为单位的语言,有如下证据:

1.1、单位是词而不是词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过泰山,有妇夜哭。”所用的字都是词,而不是词素。为什么说它们是词?因为它们可以单独使用。单独使用证明它是个完整意义的;词素则是一个词的部分意义,因而词素不能单独使用,一般是结合起来用。子曰、子是孔子,曰是说话,学是学习,时是时常,习是练习,悦是喜悦。前者是词,后者是词素。前者单独使用,后者结合使用。前者是古代语,后者是现代语,所以古代是以词为单位的语言,而现代则是词素语。

1.2、中国古代有很多语言是具有复杂意义的,和目前西方语言的男人、女人、公牛、母牛一样,但它却是单音的,说明汉语是以单音为其准则的,词不以内容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单音为其标准的。如麀(you牝鹿)、犙(san三岁牛)、牭(xi四岁牛)、牻(mang黑白杂毛牛)、犉(chun黄牛黑唇)、䭿(yi马有疾足)、笃(du马行迟钝)、駗(zhen马载重难也)、駇(wen马赤鬣缟身目若黄金)、……(附件10)这些都是词,是具有复杂完整意义的,但也是一个音。说明中国古代不管内容多少,一个词就是一个音,“学”是一个词,“駇”也是一个词,只要是个词就是一个音,一个音也就代表一个词。“有妇夜哭”,就只用妇,而不是妇女、妇人,在今天就必是“妇女”、“妇人”、而不是“妇”了。汉语在现代都是结合起来用,因而现代汉语是词素语,而古代则是以词为单位的“词单位语”。

此外,现代的汉语单位基本上都是意义最单纯的,像古代的犙、牭等语言则巳是很少了。也说明今天已是词素语,即曰词素就不能复杂。

1.3、古代字都是词,现代则是词素,如麀、现在是牝鹿,犙、现在是三岁牛,鲵、(ni)现在是娃娃鱼,(不正是儿鱼吗)古代的中国人也和今天的西方一样,见个东西就给起个名,这是早期人类必然现象。

另从上例看,古语是比较笼统的,现代语则是清淅的。也说明后者先进。

2、从内容上说,汉语是先进的。语言学家们给汉语取了许多名称,如词素语、单音语、声调语、孤立语、列位语、……等,从这些命名看,就可看出汉语是先进的。

2.1、它是词素语-词素语有以下优点:

2.1.1、以少胜多,以简御繁,字少而词丰。正如化学元素一样,元素是少的,但它可以化合成无数的化合物。汉语词素(一般是常用字),数量很少,假如是三千,三千乘三千,只二音词就可组成九百万词,它的词却极度丰富。早在几十年前,已故唐兰教授就说,汉语约有一百万词,或二百万词。

2.1.2、组成的词确切、细腻、生动、活泼、瑰丽、新奇。因为它是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而组成的,较固定的词要合适的多。如“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随便添加男、女、大、小、精、傻、美、丑……等,组成不同的“人”,而外语只能是man.woman.オトユ.オ冫ナ,说其它类人就麻烦了。如果中国也是以词为单位的话,落霞、孤鹜一类的词就无法产生了。

2.1.3、熟练性强,不需记忆。因为是常用的,多用的,而且数量少,因而人们对它熟,一见便知,由它组成的词,自然了解,不需记忆,如收音机、电视机,是由收、音、电、视、机等词素组成的,人们对收、音、电、视、机早已熟知,因而收音机、电视机就是已知的,内容自然了解,不需找字典,不需记忆。

2.1.4、它长寿,可通古通今通未来。词素是基本概念,因此它可在各方应用,既在各方应用,一般它很难被扔掉。在某些词上,它被扔掉了,在另些词上,它仍被保留,如土改,翻身,贫雇农,五十年代广为使用,今天已很少见面。但土、改、翻、身、贫、雇、农等词素仍照样存在,仍在它处广泛应用,所以它是长寿的。牛、羊、大、小几千年了不变,所以它可以通古通今(各地),同理可通未来。

2.2、单音语——汉语是单音的,不管是词素还是古代的词,都是单音的,如前所述的駇、牭……等等,尽管内容是完整的、复杂的,它也是单音的。这同样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瑰宝。单音,复音差之毫厘,然而确谬之千里。它使汉语在今天,特别是在明天,科学大发展的未来,它将大放光芒。它和词素(事实也是形成词素的要因之一,而且更主要)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今天灵活、生动的词素语。古代诗词歌赋的发展,经史子集的形成,使它们铿锵有力,书海浩瀚,对今天各方成就,未来科技发展,大有禆益。特别是在形声字的辅助下,使它能左右逢圆,任意驰骋,对未来世界将给以无比贡献。因为它使语言文字的体积小,在头脑中易于贮存,容量大,在外界易于遨遊,它简单利落,灵活确切。西方的所以未能成为词素语,复音占主要原因。虽然单音,复音只差一音(假如西方语是二音),但所差则是一倍,那么三音、四音就是三倍四倍,(外语文件同样内容远远多于汉语)所以谬之千里。西方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采用了缩略字,缩略字和语素组成的词是一样的,但词素是熟知的,而代表语词的字母其意义则是未知的,事同而功不同。这就是单音给汉语带来的优势。同时又给下列的优势带来条件。

2.3、声调语――汉语是有声调的,它有别于其它语种,因而语言学家给以声调称号。但实质,所谓声调,是后世语言学家们分析语音而得出的结果。古人在使用语言时,只知见物给名,并不考虑其音的何韵、何声及何调,只是给音命名,以示不同就完了。汉语是单音的,因而给的自然是单音。从能以单音命名看,中国古代并不是几百音,而是至少一千二、三百音(假如古代音数和现代音数一样的话)或更多的多,(据考证韵的数量现代较古代已大为减少),可以想像汉语发音在古代是相当充分的,而且清晰度高,因而可以形成单音语,是单音语的前提条件。英语发音最多只有6百,日本则只有不足一百,所以他们无法形成单音语。但汉语音的所以多,又有赖于调的存在。如普通话只有416音,有了调才使它有了大量的单音,由此可见,汉语的单音、词素、调同样是有功劳的,调也是汉语主要的功臣之一。

反过来看,调又来源于单音,凡是单音就必定有个调,这一点任何种语言也都同样,如英语的I、(第二声),EYE(四声),TWO(一声),MAN(四声),日语的二(こ二声),三(さん一声),五(で一声),御(く三声)。它们都有个调,而且是不能变的,变了就不是它的原意了。可见汉语的所以有调,事实是单音的结果。复音语的所以没有调是由于复音的结果,一个语词受到前后语音的影响,它就无法肯定调,如PENCIL,把每个音都读为一个调,或变成另些调,它是不可能的。所以调在外语(复音语)中就成了语言中的本可利用的一个条件,却无法来利用。从这点看,汉语单音是个了不起的选择,我们的祖先把世间凡可利用的事物均能恰当的予以利用,在这里更可看出他们的高明之处!单音、调、它们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即简单而利落,又实用而宽松,较之复音语可谓一箭数雕,如果按未来的适于科学发展看,更可看出我们祖先的远见卓识,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是值得骄傲的!

从调的功用看,除了加多了音域外,对语言的表现也给以应有力量,如对语言的辨别、清晰、优雅、动听以至诗、词、歌、赋的发达等等,使汉语悠扬顿挫,铿锵有致,增加了无穷彩色。调、同样是汉语的辉煌之一。

2.4、孤立语――一个音了,如何变化?外语的语尾变化,是在复音的情况下形成的,汉语一个字都是一个音,无法产生变化。所以只好孤立。不管什么词,什么位、数、时、格都只能孤立,所以过去很长时间,连中国自己的语法学家也只好承认,汉语是落后的,因为人家外语只在语尾上稍有改动,就可表示出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概念,增强了语言的作用,而我们则必须增加词字来解决,太麻烦了,汉语确实落后了!它真的落后了吗?不,不落后。几千年来,汉语文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成就,几大发明与它丝毫无关吗?文明古国的文明又从哪里来?它全面(经、史、子、集)铿锵(诗、词、歌、赋)细腻、委婉、直率、活泼、美丽,如果它是有语尾变化的,能达到这般境界吗?更重要的是它语法简单,易学易用,变化无穷,使语言达到高深莫测境地。

2.5、列位语――应当说是孤立逼出来的,没有语尾变化,没有繁复语法的辅助,它怎样表示语言的曲折和种种语境,无奈只好考虑语词的顺序和其它,却意外地更为生动活泼了,红花、花红意义大不相同,古人以简短词句,阐明了大量事实,简少了字句,增加了效能,即简单而明确,又朴实而有华,给文人造词遣句,增加了无数力量,能说落后吗?

(二)、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文字

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文字。是由于它和汉语一样是我们祖先为我们选定的形声汉字,也必须指出,汉字不仅是由于汉语的先进而先进,它有自己的先进性。首先是汉字对汉语的功绩。汉字是在汉语的约束下而形成的。但反过来汉字却开发了汉语,发展了汉语,使汉语更加辉煌,使汉语走向词素化,没有汉字形声原则的帮助,汉语的词素化将是很艰难的,初级的,汉字给汉语增加了无比力量,使今天的汉语在汉字的帮助下,它更加完备、高尚、优美、理性,使汉语更据推理作用,它是理性的,更科学的语言。这里又必须更加强调,汉字给汉语增加了理性,使汉语成为极具理性的语言,而非泛泛的语言,它不仅仅是能说明一切,而且是能怎样地更确切、真实、优美、高尚地来说明一切。汉字给词素汉语增加了无穷的力量,使今天的汉语在汉字的帮助下,它更加完备、高尚、优美、理性,使汉语更据推理作用,它是理性的,更科学的语言。如果说汉语是较好的语言,那么,在汉字的作用下它已是科学的语言了。如、合作社、过去叫官小铺,后者不够全面,准确,合作才是正确的,官小铺本来就不一定是官(公)的,今天的合作组织更不是小铺,而是有相当规模的单位。“洋戏匣子”就远不如“留声机”,这是由于汉字的确切性使汉语准确高尚而形成的,所以汉字是先进的。正由于它的确切性使汉语富于推理性。使使用汉字的人受到熏陶和锻炼,使他们聪明起来。其所以能如此,来源于形声。在发现形声之前汉字是有限的,只有形声出现后,汉字才大量发展。在形声之前,汉字没有必然性,形声使汉字产生了必然性,形声是汉字的灵魂,形声汉字是最先进的文字,它有如下优点:

1、确切性高――文字的性能如何,首先需看它的确切性,它无论放在哪里都应被确认出来。汉字的形声是由形符(偏旁)加声符两个环节组成的,因而它具有很强的确切性和必然性,如胆,它是由内脏的(月)加(旦)声组成的,只能是“肝胆”的“胆”绝无其它解释。音素文字则只有音一个环节,如yu人们很难知其为什么“yu”,榆、瘉就绝对肯定。西语为了肯定,采用了复音,但仍难肯定,如英语,多数是一字多义的,如何肯定?汉字因为是形声的,所以它有极强的确切性。从而形成了可以以简御繁的单音词素语,给灵活、生动、理性等等打下了基础,给汉语增进了无穷力量。

2、易识性强――它所以强是由以下几点促成的。

2.1、方块,汉字是方块的,音、意、形集中在一个点上,不必像音素式或

音节式文字,字母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字拖的很长,要左顾右盼,眼球需移动,多音节还要分清语音段落,汉字是一目之下,包览无遗。

满面红光  manmian hongguang 哪个易识?方块同样是文字的最佳选择。

2.2、它是直观的,一见便知,人们读读物,目地是知其意,而非寻其音、意是直接的,一见便知,音是间接的,要通过大脑译为义,才能达到阅读目的。汉字有意符。给人们直接见物的感觉,再加以声符肯定,使人一见便知,日本人试验,读汉字比读日文假名,理解的快。在理解速度上,形声字优于音素字。

2.3、它是图像的,结构的,只有方块才能成为图像的、结构的,所以方块也是汉字的先进之一。它是形体上的先进。汉字虽有点、竖、横、撇等笔划,实质上是在画图,笔划只是道道而已,每个字就是个各别图像,因而它具有形态感,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如鸟、犭、虫、鱼具有印像深刻、强烈唤起注意的作用。美国人用它可治失读症,就是明证。拼音字是音素,和实物是两码事,故而难识。

3、汉字是长寿的

汉语词素是长寿的,因而汉字是长寿的。据统计,汉字常用字(词素)越来越少(附件8),字数越来越少将越被多用,寿命就会越长。这里必须说明,词素语的形成就是非词素字逐步淘汰的过程。表面看是用字的逐步减少,实质是非词素字逐步被词素代替的过程。目前《新华字典》中仍有许多非词素字,这些仍在慢慢淘汰中,所以《新华字典》虽仍有八千多字,但应用的只有不足七千,而常用字只不过三四千而已,未来仍会减少,被留用的更会长寿、

4、可通古、通今、通未来。

汉字是长寿的,不同时代都用,它应是可以通古、通今,因而能通未来。但古代字多是一字多义的,如前述的选 ,很多义现代已不用了,另外也有些字,古音义已变了,因而今天无法通古。如果我们能把古字予以整理,如“选”,把它的多义一一予以分别写出,已变的音义予以改变,那么今天就可读懂古书了。同理今天各地也都会通读,今天的一切,未来当然可通。

5、语法的灵活性

汉语的语法是非常简单的,所以汉字在用法上也非常简单,如果和外语比,汉语似乎没有语法,其实汉语语法也是相当严谨的,汉语语法除了变换位置以表示意义不同外,很多是由虚词来完成的。总的看它非常灵活,它只是增加几个虚词,而不需牵涉任何实词,这就简单多了,如在表示时间上,外语必须把所有动词的现在、过去、未来牵涉到每个词上,使每个动词都必须变化,汉语不需要。汉字则只是增加已、了,将几个字就完了。其它如性、数、格等,也都一样,汉语、汉字没有许多的条条框框,却有简单利落朴实有华的效果,这能否说是先进?学外语最头痛的是语法,除了繁杂的条框外,很多情况下,不讲理,有时例外,如俄语的阴性阳性,为什么××是阳性的,××又是阴性的?俄国人也说不清,可见汉语的简洁性,理据性,应当说是可贵的,尽管如此,汉字的虚词现状应当说是不够理想,必需予以整理。

6、汉字加强了汉语的推理性,使汉语成为更为高尚的语言,它深邃、透彻、完备、清晰,在组词上理论性相当严谨,因而在使用上可以运用自如,如十进位的称数法,只有个、十、百、千、万几个字,多少数都可毫无例外也有条不紊地数出来,不会有任何人弄不清。外语则很乱。再如亲属间的称呼,汉语只有几个字就能层次不紊地说清上下多少辈,外语就不行了,如great—arunt叔(或伯),祖母、姑母、舅婆、姨婆等等,到底是谁?弄不清。而汉语这些……则都是不同的人。汉语所以能如此理性,汉字实大有功焉。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的大量的无与轮比的文章的出现,证明汉字是优越的。而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文章,除了汉字的运用外,对运用者的所以能运用,汉字在这里也起到作用,那就是它可以使使用者更具理性。

7、汉字有促进大脑发达作用

据研究,使用汉字的人,在理解别人讲话时,左右大脑均活跃,而用音素文字的人则只有左大脑活动。另据测试中、日、韩学生智商高。据生理学家表示,人的左大脑司语言,右大脑司图像。汉字是图像的,它是否是促进右大脑发达的原因所在?两个大脑发达,总比单一发达为好吧?这是否是中、日、韩学生智商高的起因?如果确是如此,那么,汉字不仅是教育工具;发明,创造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工具;同时也是开发大脑,促进人类聪明,增进人类智慧的工具。汉字不先进吗?除上述外还有许多优点。(附件5)

(三)、西方拼音字已走向末落

上面说汉字是先进的,是从汉字本身而言,文字的优劣应从对比中来认识。西方的语言是复音的,复音语有其自身的优越处,那就是比单音易于肯定、确切,因而有其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而曾辉煌地创造出西方的工业化时代,到目前为止,他们仍据有优势。但复音语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在明天,复音再复音,音发得很多,从而字拖得很长,不好写、不易认;同时西方是以词为单位的语言,每有一事必增一词,科学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牛津英语词典》1928年有20万词,目前达64万词,据谓2010年将达到130万词。字即不易写,数量又多,怎么办?产生了缩略字,但绝大多数缩略字是科技用字,(未来更将如此,日用字只有几万),它即不是一般语言,人们很难知其意,只有死记硬背,记几万词,已是难事,几十万,百万如何记?这只是开始(是科技的开始)它字难查(××××大辞典)义难准(是多义文字的字母组成的),它识别难,交流难,继承难,产生难(未来更多,命名也难),在科技大发展的未来,给科学研究背上沉重包袱!

汉字是词素字,它只有几千,会了这几千字就什么都解决了,而且不需记忆,(因为词素是熟知的)。RNA、DNA不记不行,记了,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凭字无法知晓。核糖核酸,去养核糖核酸,有时也叫脱养核糖核酸,尽管不同,略有化学知识的人,一见便知;也不需记,写法不同,人们照样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了如指掌。这就是词素汉语的奥妙所在。

另外西文只有26个字母,那么,缩略字的字母,每个要负担多少词?应当是全部语词的N/26吧,如果是60万词的话,那么每个字母平均担当60万/26,二万词以上。汉字目前应用字约七千,即以常用字三千计算,每字担当义项为60万/3千,每字只担当二百。二万、二百相差甚远。所以wto,人们凭字很难知义,而“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即使是“世贸”人们也不会不解,决不能理解为“柿帽”或“逝貎”。

  科学发展越迅猛,西语字数增加的就越快赿多越复杂,人们就越难知晓,而汉字呢,除了新发现的未知元素外,一切字都不必增加,而是在渐渐减少之中。(附件10)

此外西文语法非常繁杂,汉文语法则极为轻松,西语文法是硬性条框,它涉及每个实词,几乎使每个实词都有变动,中文语法则是理性的,只增加几个虚词,无拘无束,任意纵横。

西文以词为单位,词变了语言就变了,词(汉语语汇)是变化最快的语言要素之一,词素则是最慢的,所以汉字是长寿的,西文则是短寿的,西文几百年的文章,人们难识,汉字几千年的词素,人们照样可读,汉语、汉字是先进的。汉语汉字既是先进的,你应当改掉它吗?又如何能改掉它?

三、整理汉字的意义

(一)、改正汉字的一切缺点,提高汉字的一切优点,从而更好地发挥汉字作用。首先达到易学易用境地,给提高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作用

(二)、消除科学研究上的两道难关――老汉字,外文,使中国科研得以快速前进

当前国际间竞争激烈,但说到底是科技之争,谁的科技上去了,谁就胜利,反之就失败,科技来源于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教育的工具是文字,文字在教育上居重要地位,但文字不仅是教育工具,它也是记录,贮存、积累、交流、传播、思考、对比、研究以至发明创造等等的工具。有先进的文字,才能培养出先进的人才,落后的文字,它的人只好落后,没有文字的民族绝不能比有文字的民族聪明。文字落后的民族也绝对不能优于先进文字的民族。文字的如何,在当今世界是民族、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

上面说汉字是先进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它已是落后的了。西方人用拼音字,人们语言会说了,大体文字可写可识,在文字学习上,人家不需费多大力,(日用语)。我们呢?学汉字,如上述,它是古代的用字,现代人学起来用起来都很困难,一般要十多年功夫(学古代语文和学外语文有多大出入?中国人等于学另种语文)但还是学不好,外人一入学,就可学习知识;而我们却是在学――学知识的工具(文字)。我们的时间被浪费了!前后差十几载(和外人相比),在文字上,目前我们是处于劣势!此其一。

目前我们的科技是落后的,一切先进科技、发明创造,大都是外人的,当然其科技名称、术语、论文、要领必然是外文的。掌握科技者,也是外人。中国人想进入科技,必先学好外语。这样,中国人除了汉字的枷锁外,还有个外文关。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要承受着双重枷锁――汉字、外文。算一算学这两种语言、文字一共要费去多少时间?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这上要付出多少时间?(浪费的是青壮年时间)他们还有多少时间来从事科研?还有多少精力来进行科研?这又是一个劣势!

因此,想叫中国人在科技上赶超外国人,就必先打破汉字的枷锁。另一方要尽快地掌握先进技术,使科技的名称、术语……等等,掌握者是中国的,从而免除中国人的必学外语。不这样中国人想与外人争衡是难的!即首先必须清除科技上的两道难关。

(三)、创新

科技的目标必须是创新。赶、超主要是超,老赶是永远赶不上的,跟着人家学,将永远是落后的,科技之争,在于创新。研究生的指导者、名为导师,而不是教授。创新只能是研究者自己的创新,而不是教授教出来的。未来社会,要求于人的是创新,而不是重复,重复的物体、机械会给你制造出来。需要的只是创新,那么创新的工具――文字,它的性能如何,就是重要的了。

在科学大发展的今天,特别是明天,创新赿来赿不容易。它不单是对某一学科的深入,更要求的是向多学科的、边缘的科学的方向发展,想在某方面有所创新,不具有深奥的系统理论学识不行,不具有广泛的多学科的知识也不行,这些都不是在学校那点时间里能学来的,大学毕业只不过是入入门,较浅鲜的认识而已,浑厚的更系统的完备的本科知识要靠自己来逐步的在实践中、学习中来积累、来思考、对比、研究,多学科那就更需如此,这些都不能靠老师来学得,也不是导师的指导能完成,它必须是终生学习,学习型的学习才能得到,那么一个完备的、理性的、有广泛兼容的先进文字工具是绝对必要的。

(四)、终生学习,学习型社会,第四产业的发展是未来社会的需要

目前已是知识经济时代,它不同于过去的农业时代,依靠自然;工业时代依靠机械;知识经济时代一切依靠知识。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没有知识就没有一切。知识从哪来?来源于学习,所以是学习型社会。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快节奏的,人们的一切、衣、食、住、行……时时在变,因而人们要终生学习,一时不学就会被时代抛弃。过去不用电,现在一切都用电,没有电的知识,就很难生活。第四产业,指的是研究的产业,一切要求创新,一切都在创新,人家都在创新,你不创新,你就落后。终生学习,学习型社会,第四产业,没有一个完善的,适用的先进文字是很难应付的。从未来看,由于人口的增多,社会的发展,物质的消耗越来越多,而物质的产生,地球已感到为难。空气已不那么新鲜,水也不那么清白,土地已经有些吝啬,不给回报将不给你粮棉油了,矿藏也将枯竭,人类将怎样生活?只有依靠自己,依靠自己还依靠双手吗?双手已经无能为力了,依靠的只有脑袋,依靠知识,没有知识,人类生存也将是难的,又何谈发展!汉字的整理,已势在必行。当前是日新月异,未来将一日千里,整理不仅是必行,而且要争分夺秒!

(五)、汉语汉字必将走向世界

前述西文已走向末落。从科学发展看,西文将很难应付,最低在科学发展的需要上,汉语汉字将走向世界。汉字走向世界对科学发展有利,对国际间相互了解有利。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原因侭多,相互猜忌,互不了解,也是主因之一。汉字走向世界,有利于互相了解,从而解除猜忌,将会减少战争,增进共识,有利于世界和平。另一战争要因是能源。自然资源已越来越少,终将耗尽,为了争夺资源,频繁引起战争。汉字可增进人类智慧。能源将由智慧来解决,那么,彼此消除敌视,团结协作,共向大自然进军,世界大同,将是可能的。但老汉字难学难用,在老汉字情况下是难的,汉字必须整理。

(六)、促进汉语汉字向未来发展

为了汉语汉字的走向世界,以及汉语汉字的更好发展,我们提出汉语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汉语的发生阶段,它是以词为单位的古代语言,现在可以了解的就是古代书籍上记载的语言。或曰文言。如前述“子曰,学而时习之”等等。早期的文言文都属于此阶段语言。

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即以词素为主的现代汉语。它也是汉语的发展阶段。是从词单位语逐渐走向词素语的中间阶段,内容是,过去曾经把其书面语称为白话文的语言。但其中还存在很多词单位语的成份,如始终不渝的“渝”,方兴未艾的“艾”,以及目前的方言俗语……如君子、小人……等等,他们都不是词素。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是从词单位语向词素语过渡的阶段,也就是把非词素语逐步予以淘汰最后达到纯词素语阶段。所以也是汉语的发展阶段。(附件10)

最后是词素语阶段,那就是以纯粹的词素为语言单位,达到纯词素阶段。

由第一阶段词单位语过渡的第二阶段,其进程应当是早已开始了,即在几千年前即已开始了,如人、手、大、小……等等(词素)的出现,在老百姓的语言中,应当早已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封建统制,士大夫始终以文言(词单位语言)为书面语,并也在相当程度上用于口语。广大群众的语言不能在书面上表现,因而不被留传下来,因而其过程也无从查考。直到5.4运动提倡白话文,把群众语言扶为正统后,才得正面显现,可见中间阶段的时间并不是短暂的,而是已有很长时间了(从历代的文章特别是诗词等也可略见过渡痕迹)。从目前看汉语汉字中仍存在有大量的非词素语、字如《新华字典》中有字近一万,而常用字只有2500。我们认为常用字应当是基本的词素字,据统计,认此2500字,在一般现代文章中均可了解到90%以上的意义。可见词素语、字不会超过常用字多少。因为常用字中仍有很多重复的同义字,那么汉语的词素阶段语素应当是少量的。汉语的语法它是由理性组成的。它不像外语那样条条框框,而且非常宽松,人们尽可任意发挥,它只有一条,就是必据理性,只要合理,怎么说都可以。如特别,现在一般说为特,如“特别好”、现在则说“特好”,此外“特大”、“特咸”、“特深”……。在古代文言就是这样,任意发挥,绝无拘束,只要合理。所以在词单位语言的文章中,曾大放异彩,如诗如画。这是在古代文人们千锤百炼下凝成的,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人间的瑰丽宝藏。是不可多得的。词素语当然也能,当然它也需要未来的千锤百炼。

词素语字数减少了,能否使汉语干枯起来?不会的,古汉语的语言单位在同一时期内也不是太多的,关键在于用,汉许慎《说文解字》只有9300字,它应是其前的大体总数。同一时期内的用字不是很多的。

字数即少,语法又简单宽松,这种语言是易于熟练的,同时它字数少而语汇丰,体积小(单音)而容量大,适于任何事物的叙述,不会有穷,(古今中外汉语有译不出的事物和文章吗?)在未来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西语将无法应付的情况下,任务就落在汉字头上,所以它必然走向世界。为了加速它的进程,词素语的早日实现,我们呼吁,中华民族的语言精英们,应尽快地促其实现!

怎样来促其实现呢?从第一阶段走向第三阶段,实质就是逐渐淘汰和锻炼非词素字的过程,以及淘汰方言中的日用俗语。前者建议大家尽量不用古代非词素语,后者提高全民族文化。总之尽快的形成以词素为唯一的语言单位,去掉一切杂质。增加必要的内容,当然想达到像古代文人的某些文章那样炉火纯青,短期内是很难的,但只是一般的应用,我看并不难,即尽量抛弃非词素字增添和锻炼必要的词素字不就完了吗?同样想要方言间、全国间、全世界所有华人间都能词素化,当然也是难的,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事情总不会太难。特别是对外,想叫外国人学汉语,我看先教2500字,在与他们交往上,我们也尽量使用常用字,大体不会太难吧?

四.目前是整理汉字的大好时机

汉字从近世以来就缺乏个全面地、统一地、科学地整理,因而它乱,加以时间推移,客观世界的演变,使老汉字面目全非,因而难于识、用、记。它缺乏个整理。

(一)、客观事物的成熟

客观事物在今天已经完全成熟,包括语言的成熟,这就给全面整理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整理后的汉字更具完整性,中肯性和合理性,从而能增加它的通用性和持久性。

(二)、今天是知识经济时代,这就给中国以迎头赶上的大好时机。

中国的特点之一是、一穷二白,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之人家后工业化时代相去甚远。但知识经济时代,靠的是知识,尽管我们资源少,条件差,国家穷,但我们的另一个特点是、人多。人多大脑多,知识机械多。把这些机械都启动起来,就可迎头赶上。如果是在过去(农、工时代)就无法赶超了。

(三)、国内情况的需要

今天整改推行,不愁无人。不愁无人教,更不愁无时间学。教学十几亿人,不是简单事,也需大量人去教。今天正有大量的下岗职工,可以缓解下岗者再就业;农民收入低,发展慢,三农,需要转业,需要新的技术,企业需要调整,工人需要培训……都需要知识,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育差距。提高教育已迫在眉睫,而提高教育比其它建设其经费要节约的多,而效果也会大的多。

新字推行了,用字的人多了,看书的人多了,第四产业需要发展,终生学习,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相应地需要大量的读物,过去的书籍要译过,印刷、造纸、原料、农产品深加工,服务业的开拓,一切事业的发展……等等等等,就业机会多了,对经济的正常、快速、持续发展将大有补益。

上述,经过整理的汉字,曾于2002年在黑龙江省阿成市永源镇一中,借暑假之机进行了教学试验,结果,在26个半天,每天约2-4小时,总计约78个小时内,使学生学会了两千多字。按此估计,在略有汉字基础者,如果是全日制学习,大约一个月,满可学好除极个别汉字外全部现代用字(约六千左右字)。每两分钟学会一个字,似无何奇特,老汉字也能。但那是说少数,偶尔学几个字,如果是大量的和连续学,且不忘,老汉字就难了。每天假如八小时,计学240字,都是新字,老汉字能记住吗?

整理后的汉字确能记住,而且是学后除了总不使用外,一般说会终生不忘。为什么?前面说过,老汉字构成方式是多样的,有的不合理,多数不合于现代音、意,同时没有必然性。整理后的汉字是根据现代音、意组成的,同时要求合理,词素化,也要求有必然性。如女字旁(意符),老汉字是表示妇女称呼的,如婶、女旁、申音。知道为婶娘的“婶”,但“申”并不只读SHEN,有时音KUEN坤,也音CHEN抻,因此缺乏必然性。从写法看,能否写为( )( )( )也难说。如嫁娶,同样难定。我的整理方案规定,每音只有一符,音不会乱,每意也都有符,意不会乱,写法有定位,也不会乱,所以它是必然的。如名词必须是左右结构,意符在左边;动词半包围,意符在中间,形容词意符在上边,音符在下。其它也都有固定写法。一切都有必然性,故不会忘。如(、好)告诉你读姨、姊。动词“、”,形容词“”表示颜色,那么“、、”你认识不?再写出几个字,请你认一认:“、、、、、蛛、、”能否认出?声符只有347个,意符三百,六千左右字,一个月学不会?当然想熟还需要一个阶段。

方案

(一) 原则

1、以老汉字形声、方块为基础整理音、意符号。使之附合于现代普通话的音义。

2、单位字量基本上和老汉字一一对应,但在老汉字一字多义不附合词素原

则者,予以分隶,意义相近无需从复者,予以归并。

3、字符尽量利用原符以维护汉字的连续性。各别字无适当原符或与它符有抵触时,就用该老汉字局部笔划或另造新符。

4、笔划要求简单、明确、多样、优美。

5、标音采取符号式标音方法,以利方言应用。即指定某符为某音,而不是拼音。

6、增加词性安排以增进文字功能

  (二)、符号

1、音符

音符是根据1990年重排本《新华字典》所收汉字编写的,音符表把全部汉字字音分为六大类,上面字即新字音符,原汉字无适当符者采取局部笔划,中间就是它的原字,下面是该音的独体字。所谓独体字是说这个字可不加任何符号而运用的字,它的字义字音是和老汉字的原意原音是一致的,老汉字是一字多意的,独体字也一样,它也是多义的,用了它就相当于学会了更多的字了。其中原老汉字符159个。占全音符的45.8%,老汉字的局部笔划符168个。占48.4%,古写字符8个,占2.3%,新造符12个,占3.4%,基本上保住了老汉字的原形。

按原字典共有音416个,汉语中有许多地方zh、ch、sh和z 、c、s相关的音分不清,如十和四分不清;还有极少数如欻、嗲……等,本无何意义只是一种声音,多为叹词,或如浓、能等少数字读音也多近似,各地读音也分不清,这些都予以归并,另外有的字可以用其它符拼出的就略去,不再立符了,如欻可由ch、u、a拼出,这样共并去69个音,因此本方案只有347音了。

归并一些音有以下好处;1对十、四不分者不管是写与读,都不发生困难,而对可分者也只等于一符二音而已。但和老汉字的一符二音不同,因为zh、z;ch、c,毕竟是同韵,相差极小,与老汉字的榆、偷、输截然不同。2减少了重复字型,使外观更加清楚。3给新学者减轻负担。4利于电脑应用。

笔划由老汉字转化而来,就不能相差太远。就是新造的符,也都要与原汉字有所牵连,这样1与老汉字有连续性。2易于记忆。如“”,是把命字下边的叩予以合并。至于局部符也尽量采取能突出该字特点的部分,如“”取于唐,“”取于考,“”取于流。一般这类划在它处不多见,既不能随意乱造,而老汉字没有适当局部符者也多,如哈、否、卡等音,势必采用复字相组的字型,减弱了清晰度。归并了六十多个音,在安排字型上就轻松多了,也应说明,虽然老汉字有音符三千多,但单体字型却只有八百多个。(因是音符,同型不同音者也视为另个符)如果用纯单体型来要求(即由二、三单体组合不算,如卓、亲、台等)那就只有四百左右了,即使如此,中间也还有复合者,如古、示、困等。本方案采用的347音符虽然少于老汉字音符,但其精华却完全包容无遗。同时根据同音字的多少及字的常用性来考虑其笔划,同音多者或常见性强者尽量安排笔划少、易识、美观……等,反之可以放松要求,这样在文章中就更能体现出清晰、优美的观感。

2、意符:

老汉字意符多数都是名词,动词很少,性状词更没有,为了深刻凸出字义,也增加字的表现力,以利阅读,增加了词性一环。这是尝试。看情况再做修整。动词、性状词多是新增加的,但符号多利用老汉字原符,另造的极少,其中名词基本上是原符,以维护老汉字的连续性,因此在运用上也不会发生多大困难,只是动词、性状词安排不同,要熟悉一个阶段,副词在右上角标符。虚词(名、动、性、副词)以外的词,一律不标符。(在右侧标声调)以利阅读。能否行的通,可在试行中验证。须说明一点,动词多用名词符重复起来,笔划多了,目的是凸出动词形象。考虑写是一个人,而阅却是千万人,应多考虑后者,此外未来写是电脑的事,大约不是问题。

(三)组字

1、以字为单位由一音符加一意符组成。(各别字不易区别或意义繁复者,可用复合意符,包括复词性符)。

2、分词性。意符按词性安排如下:

2.1、名词一,意符在音符左边。

2.2、动词,意符在音符上边(双体),或在上左、左下、上右双边。(半包围)

2.3、性词,(包括意义较具体的状词),意符在音符上边(单体)。

2.4、状词(意义模糊的状词),在音符上边标声。

2.5、副词,在音符右上角标号。

2.6、虚词(上述以外的词),在音符右侧标声。

2.7、不易区分的字,在字的上边标声。

3、标音,一律按普通话标音。

4、读音,各地方言不同,本方案都用普通话标音,方言如何读?本方案用定音读法,是否行得通,应在试行中验证。

前述老汉字用标音符号标音,使方言可以通读,我们仍用同法。如倒、捯、道、导、悼、盗,这些字普通话读dao,广州话读dou、海南话读ddao,各地读音不同,但在同一方言中,这些字的读音却都相同,这样我们根据普通话发dao音的“刀”来标这些字(包括另外几个同音字),普通话都成了dao音刀符,符音统一了,易学易用,海南人呢?他们不读dao都读为ddao,广州话读dou,虽然读音不同,但这些字在上述各地却都同音,也是同符了。同一标音符号,各地可各按方音读出,意义自然是相同的,收到同文之效。就是说,在语音不统一的情况下,文字得到统一。

但情况不都如此,普通话的刀(dao)音字还有刀、叨、忉、祷、到、帱、稻等字。这些字在广州音上不再读dou ,在海南音中也不都读ddao,这怎么办?外形相同了(都是刀符),但海南、广州都不读同音,二地对这些字读音也不一样,本方案就请各地(广州、海南或其它方言)都按本方言读出,问题是音符相同,读音却不同,这就要求方言区的人特殊记忆一下。如海南音刀、鱽读ddo,叨读hao,到读GAO,稻ddiuo,对刀、叨、到……读音各异,在方言区来说是一符多音了,但这是老汉字的常态,如俞、榆音(yu),但输却音(shu)、偷音(tou),是同符但音却不同。人们都特记了。现在方言区的人,仍需特记一下。但比过去要好的多,因为我们采用定音法。如刀音,在普通话共21字刀音,者标刀符,是100%,准确标音了。海南音呢?20个字中15个字读ddao,我们就选ddao为海南语刀符的定音。就是说要告诉海南人,刀符应读为ddao这样海南人有15字得到同音同符,20字中15字得到统一,占总数的75%,就是75%标音准确了,余下的25%标音不准确需要特记,比过去的10.6%的标音准确率要高的多了。广州音也一样,其它方言也一样。为什么高了吗?因为我们有意的选择了同音中的最多者为该方言区定音,这样各方言区的准确标音率比以前都大进了一步。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海南音中读ddao音的不止上述几个字,“斗”也读ddao但“斗”在普通话中读dou,符号是“斗”,那么在海南音中读ddao的字,除刀符外又有斗符,那就是同一读音有两个符号了,在海南话中又是一音多符了,这也是老汉字的常态,方言区也只好特记,但和上面一样,在定音的情况下准确标音率大大提高了,据统计,经过定音整理后,方言区一般标音准确率在60%以上,比过去大为提高。如下表:

               新老汉字准确标音率比较表

方言别

普通话

广州话

海南话

备 考

总字数

8457

7326

7794

 

 

老汉字

准确标音字

876

496

830

 

准确标音率

10.4%

6.7%

10.6%

 

 

新汉字

准确标音字

8457

4637

4756

 

准确标音率

100%

63.3%

60.9%

 

整改后实用一音多符,一符多音需特记的人数不多,粗计方言区人约四亿,除去老小外,约二亿,其中30岁以下的人都会普通话,因此最多不超一亿人口, 人数不多,问题就不大了。从长远看,普通话在普及之中,而新汉字也利于普及普通话,因为它本身就是标音符号,同时意符也较健全准确,易为方言人所识别,也 有促进语言统一的作用。

汉字整理建议(一)
汉字整理建议(二)
汉字整理建议(三)
汉字整理建议(四)
汉字整理建议(五)
汉字整理建议(六)

作者简介:
千里老先生,原名陈家骥,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离休干部。一九四六年开始研究汉字改革,至今六十余载坚持不懈。并制定了以形声为主的汉字改革方案。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