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特点 寻规律 练手感——硬笔书法教学的三个核心环节

作者 史俊备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14

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写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小学生书写表达的效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各年段对于学生硬笔书写也有明确要求。特别是《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出台后,书法教育进课堂已是大势所趋,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经典,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书法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它彰显了我们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展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电脑、声讯等媒体的普及运用,“写字”越来越淡化,越来越演变成学生的负担,加之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业优劣、晋级选拔的重要标准等负面影响大量存在,致使学校、家庭及学生忽视书写,学生书写水平较差。因此,在小学开展硬笔书法教育显得迫切而重要,语文出版社书法教材在一、二年级着重强调硬笔书法的学习和训练,为学生写字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在二年级以后的教材中也插入大量课后硬笔书法的练习,对巩固学生硬笔书法有很大帮助。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字以后才能写好字。汉字呈方块型,在技法上讲究穿插迎让、疏密浓淡的变化,要突出主笔、把握重心,随体态、笔势的变化而灵活避让,呈现参差错落的和谐美。
其次,要正确看待练习书法的价值。俗话说“字如其人”,字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书写者的素质修养。当今社会的多元价值不断冲击年轻的一代,不少“80后”“90后”普遍容易急躁、缺乏耐性、做事独断专行。若能静心习字,能很好地“磨”掉他们的浮躁,“炼”就他们的韧性;对于中老年,也能在研习书法中气定神闲、心平气和。
最后,进行规范的书写教育是传承祖国历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写好字、研习书法,其实也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继承与发扬。
从我近几年从事书法教育的经历来看,硬笔书法教学要重视三个核心环节:
观察比较,悟特点
汉字有自身文字系统的特点,它由“点、横、竖、撇、捺”五个基本笔画直接或间接组合而成;同时,基本笔画却又呈现动态变化,间架结构也因字而异,舒紧迎让的参差之美则要学生去观察、分析、比较,要观其“形”而悟其“神”,从而发现其中的美,为临摹奠定感性的形象基础。
根据教学实践,我主张让学生先整体观察一个字,发现结构与笔画的关联;我会让学生观察一排的字,初步感受整体的参差错落;最后,我会要求学生“背”整篇的字,把整篇字的行款印在脑子里,然后在临摩时逐步去寻找那种印象与感觉。
临摹实践,寻规律
“心动不如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不论教师分析多么到位,感受多么强烈,学生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学习,才能掌握写字技法。在实践中,“临摹”非常关键,对于初学者书法入门和提升都十分有效。规范的书写或者名家作品,都是初学者模仿的榜样。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敏锐的眼睛和细腻的感受去临摹,通过大量临摹实践,学生会发现一些字的特殊之处,一些笔画的运笔、变化与灵动的奥秘,慢慢摸索出书写汉字的规律。要让学生建立一种模式:字不离笔画,笔画不离字;字不离行(篇),行(篇)不离字。字与笔画是循环反复的,基本笔画在不同的字中有变化,同一个字在整个一行或一篇中也要注意变化,反之亦然。同时,还有层次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单纯的练习笔画,了解基本笔画的外形特点与书写节奏、力道等;其后,把笔画带入字中练习,要让学生慢慢体会部件的组织与协调,从而感受笔画的变化;最后把笔画带入到整篇中练习,关注一行、一排的整体布局,然后又把基本笔画抽象出来单独训练,反复强化,不断提炼起笔、行笔与顿笔的节奏与力道,全面深入掌握基本笔画的规律和间架结构的规律。
坚持不懈,练手感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感”,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数感”,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乐感”,那么书法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是什么呢?手感。大量书写,不间断多年的实践,把许多感性的感知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都积累、沉淀、综合与创造,达到熟能生巧。那“巧”后是什么?是创造,是风格,是规律,更是习惯,是练习者较为稳定和熟悉的动作规范。这时,他能举一反三,达到万物归宗,殊路同归,“提笔即练定,出手即书法”,从而形成自己的“手感”,写出规范而又有自己独特理解的字来。此时的字,是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学生的知识、情趣与生活态度的独特艺术符号,是他们的专利。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书法的研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更不能半途而废,为此,硬笔书法教学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我坚信,在书法的世界里,孩子们会快乐地成长,悟得做人的真谛,坚持不懈,他们将会以此书写他们精彩的人生。
(作者系四川自贡汇东实验学校教师)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