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测试促进文化传承

作者 张一清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02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汉字,一方面能够使学习者掌握追寻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习者了解汉语汉字所蕴涵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内涵,培育文化自信,提高文明素质。
现行规范汉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的国家通用文字。对于国家标准语的国民教育问题,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比如日本中学国语科教学大纲就提出:加深对国语的认识,丰富语感,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英语课程标准》在序言中也提出:语言技能是基础工具,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也是发展的基础,而且它们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公民,形成国家概念。
可见,不同国家都把标准语教育与文化传统教育和国家观念的建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汉字,由于特殊的形音义源流以及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文化表征更加突出,因此,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也理应更加紧密。
我国千百年来的启蒙教育,一直到现在的识字教学,其实也是一部文化熏陶、历史教育、价值观养成的历史。今天,汉字测试的推行,势必会向识字教育乃至全社会发出这样的信号:重视汉字,尊重传统文化,提高汉字应用能力,提高文明素质。
汉字读音是汉字测试的主要内容之一。从汉字文化层面审视,与字音相关的文化现象可谓俯拾皆是。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谐音双关类歇后语。另外,古诗词的平仄、押韵等现象也是汉语汉字所独有。还有一些谐音避讳、禁忌等也反映了某些文化现象,比如《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在清代曾改为“天地元黄”,就是为了规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再如汉字系统中读音为“sǐ”“chòu”的非常少,估计也是忌讳与“死”“臭”同音所致。
除了上述这些由汉字同音所形成的文化现象,汉字的多音也是产生某些文化现象的基础。例如山海关孟姜女庙的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还有流传甚广的“调琴调调调调调调调来调调妙,种花种种种种种种种出种种香”等。类似的文化元素是汉语汉字的特点,它既有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也有助于增强汉字学习的内涵,而汉字测试由于定位于提高应试人汉字应用能力,因此就可能成为促进汉字学习与文化传承并进的催化剂。
与读音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元素一样,汉字的形体也凝结着许多中华文化的表征。例如“红、绿、绀、绛、绯、紫”,是一组表示颜色的汉字,它们在字形上的共同特点是均属“纟(糸,音mì)”部。由于“糸”与丝织品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灿烂的丝绸文化,而且不仅造出了丝织品,还发展了高超的丝织品染色技术,进而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促进东西方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
此外,“耕、耙、耘”等一大批汉字的源流,清楚地呈现了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表明我们祖先以农为本、农业立国的意识与实践。表示乐器的“笛、筝、箫、竽、笙”“钟、锣、钹、铙、镲”“磬、埙、琴、瑟、琵、琶”等字,一方面表明我们祖先对乐器材质以及音乐本身的分类意识,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以及卓然不凡的乐器制作技艺。
还有,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有寻根问祖的归宗意识与传统,而且不断描摹着一幅幅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温情画卷。而姓氏用字,以及姓氏与地域的关联等,恰好是血脉承继的最好印记与证明。早在南宋时期,学者王应麟就已经倾力著就《姓氏急就篇》,在篇中详考了诸多姓氏的源流及地缘,使谱牒文化愈加发扬光大。汉字测试中也包括了姓氏、地名用字的相关内容。
由于汉字和词语原本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联系紧密,一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可以对汉字的学习产生强劲的助力。比如“社稷”“桑梓”的字形和本义与其文化表征之间的关系,“寿比南山”所蕴藏的天文地理知识及五行观念等。这些文化元素与汉字应用能力的提高显然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汉字测试的开展,必将进一步推动汉字的学习;而汉字学习的不断深入,又必然触及汉语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起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课题组成员)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