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文字

作者 闻述之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10

瓦当,又叫瓦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在筒瓦前部,通常有圆形装饰物,也有半圆形的,习惯上叫半瓦当。在瓦当这一小小的图形空间内,古代匠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瓦当上模印的铭
瓦当在西周时期的建筑遗址中就已经有发现,至明清时代,仍大量使用在宫殿、官署等建筑中。早期的瓦当是素面无文的,后来逐渐加上了蟠 纹、树木纹、云纹、动物纹等纹饰。秦汉时期,在瓦当上大量使用文字装饰。一般多用十字形双栏线把瓦面分为4个部分,中心有一个圆纽,文字小篆或隶书。

已发现的秦汉瓦当文字中,少则一字,多则十余字不等;有单纯文字及文字与图案相结合两种类型。秦汉瓦当文字多作篆书,其内容可分3大类:一是建筑题名。如秦朝“羽阳千秋”(羽阳宫所用),西汉“长陵西神”(长陵宫所用)、“宗正宫当”(宗正寺所用)等。二是记事志念。如西汉初的“汉并天下”“汉廉天下”,北方边塞有“单于和亲”“单于天降”,以及东汉西海郡的“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等。三是吉祥语。如“千秋万岁”“与天无极”“长乐未央”等。

汉代的瓦当纹饰更为精进。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力度超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各种动物、植物等纹样,如龟纹、蚊纹、豹纹、鹤纹、玉兔纹、花叶纹等。

汉代瓦当中,以文字瓦当的数量最大,其特点是在形制上分区划界,中心是乳钉与联珠,给铭文安排一个固定模式,在此范围内作上下左右的变化。文字数目不定,最长可达十多字,例如“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万寿无疆”“永受嘉福”等,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疏密相间,用笔粗犷,为中国陶制品中独具魅力的珍藏。

东汉时期的文字瓦当比西汉时期要少,魏晋时期的瓦当更少,文字的读法也与秦汉时的旋读法不同,顺序为右起上、下、左、右,或上、下、右、左。北魏瓦当以“万岁富贵”为主,这时的书体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隋唐期间,文字瓦当基本上已经绝迹,现在所见仅有“长安宝庆寺”一种。文字瓦当主要出土于陕西关中地区,总计达数百种。

瓦当文字的设计充满了美感。一般瓦当以圆形为底衬,运用轮边、界格和云纹等把瓦当分成等量等型的几何图形,把字分置于呈三角形、圆形、扇形的空间内,字体随型就势,力求与整个当面形成圆转贯通的联系。字法上虽单字为体,手法上却务求互为联通,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章法使瓦与字、字与字之间达到血脉贯通的联系。瓦当文字在圆形这一特定而有限的空间内,依圆就势,促长行短,互为辟就,形成俯仰纵横、气意恣肆的书体风格。

瓦当文字明显地表现为对称性结构:以中轴线或中心点为支撑,向上下左右配置相同形状和大小等同的纹饰,使整个当面既庄重大方,又富有节奏和韵律。秦汉瓦当文字虽然出现在汉字形体符号化以后,但设计者为了追求醒目的视觉效果,在少数文字瓦当中,往往把汉字还原成文字画,以线条化手法绘写,字体洒脱奔放、灵动飘逸,是字还是画实难分辨。更多的则是字与画相互搭配,字画同图,呈现出圆方配置、气势贯通的结构美。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