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海峡两岸互动 进一步促进现代汉语共同语统一的构想

作者 祁峰 来源 《汉字书同文研究》第7辑(2008年) 发布时间 2014-12-17

  大陆和台湾的人民本为一家,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血脉。1949年内战结束后,台湾与大陆分离。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曾一度长久相隔,因此使现代汉语出现了分歧。陈水扁上台后,为了搞台独,大搞“本土化”,使分歧日渐扩大。这些分歧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而且还体现在语言的载体文字上。语言方面的分歧,主要是体现在词汇上,其次是语音和语法。请看下面一些常用词语的比较:

           大 陆           台  湾

           桑拿浴           三温暖

           盒 饭           便 当

           献 血           捐 血

           跳 闸           跳 电

           大甩卖           俗 卖

           角 落           暗 角

           夜校、夜大         夜间部

           大 笑           爆 笑

           爆炸物           爆裂物

           对 比           比对/对比

           笔记本电脑         笔记型电脑

           标准像           标准照

           冰棍儿           冰 棒

           拼 搏           拼命/打拼

           便 道           步 道

           步行街           徒步街

           采纳承认          采 认

           会 餐           餐 会

           残 疾           残 障

           超声波           超音波

           出 丑           出 糗

           电视大学          空中大学

           磁 盘           磁碟/磁盘

           服务器           伺服器

           次 品           次级品/次品

           协调、调和         搭 调

           答 卷           答案卷

           公 车           公共汽车

           对 光           对 质

           打卡机           打卡钟(记录员工出勤情况的电子设备)

           大 腕           大 牌

           高 考           联 考

           主角(演艺界)/大腕     担 纲

           单集电视剧         单元剧

           ……             ……

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峡两岸现代汉语的词汇的确存在着分歧。这些分歧,有的根据上下文意双方尚可勉强猜出,如 献血/捐血,跳闸/跳电,对比/比对,笔记本电脑/笔记型电脑,标准像/标准照,等等。但有许多还是难以猜出,如 桑拿浴/三温暖,角落/暗角,出丑/出糗,主角(演艺界)/担纲,等等。

  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的分歧,不仅体现在一些日常的词汇上,还突出地体现在一些专名上。我们把海峡两岸对世界各国国名和首都名的称呼做了一下初步的调查,分歧甚大。亚洲48个国家,国名称呼不同的有18个,首都名称呼不同的有16个;非洲53个国家,国名称呼不同的有33个,首都名称呼不同的有34个;大洋州14个国家,国名称呼不同的有12个,首都名称呼不同的有10个;欧洲43个国家,国名称呼不同的有7个,首都名称呼不同的有17个;北美洲23个国家,国名称呼不同的有11个,首都名称呼不同的有12个;南美洲12个国家,国名称呼不同的有3个,首都名称呼不同的有7个。总共193个国家,国家名称呼不同的有84个,约占42%;首都名称呼不同的有96个,约占50%。这些专有名词之间的差异,还不包括书写时简繁体的差异在内,要是把这一差异也算在内,那不同的还要更多。这些差异,有一类是所用的谐音字或简繁字不同而造成的。这一类对两岸或国外汉语圈的人,虽有一些麻烦,但还不至于会发生误解。例如:也门(大陆)/葉門(台湾),萨那(大陆)/沙那(台湾),杜尚别(大陆)/杜桑貝(台湾)。但对非汉语圈的人,要识别这一类的专有名词还是有很大的困难。还有一类的专有名词,由于差别太大,不管是非汉语圈的人,还是汉语圈的人,都难以识别,甚至还会产生误会,以为是两个专名。例如:老挝(大陆)/寮國(台湾),万象(大陆)/永珍(台湾),伯尔尼(大陆)/伯恩(台湾),汤加(大陆)/東加(台湾),津巴布韦(大陆)/辛巴威(台湾),塞拉利昂(大陆)/獅子山國(台湾),弗里敦(大陆)/自由城(台湾)。专名上的分歧,引发出来的后果最为严重,尤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但从总的来看,在现代汉语的共同语中,还是同大于异。我们对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2006年2月14日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发表的《跨越对立:东亚和平的新愿》(《参考消息》2006年2月21日)的专题演讲做了一下统计,全文近5千字,与大陆有分歧的只有6个词儿,即“福祉”、“考量”、“愿景”、“成长(率)”、“落跑”、“端着”。前3个词儿现在大陆正逐渐用开了,估计不少人会认识它。“成长”虽然大陆的人都认识它,但台湾的“成长”似“增长”之意,与大陆不同,应属于词有他义,易生误会的词。“落跑”、“端着”似属面目生疏,难以索解之词。疑义相与析,现把原文抄录如下,供大家研究:“确保台湾民主成就的关键在于对话与交流,绝非分裂与落跑。”“当然,这种和平稳定的互动框能否实现,端着我们能否克服一些依然存在的政治阻碍。”从上下文意看,“落跑”可能是“倒退”之义,“端着”可能是“到头来”之义,仅供参考。

  海峡两岸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分歧,还表现在载体文字上。这主要表现在字体和字形的分歧上。在字体上,海峡两岸各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字。大陆现行的标准字有两种字体:一是简化字,二是指未被简化的繁体字,有人叫“传承字”。目前公布使用的字表有:《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台湾的现行标准字不存在繁简体的不同,只有一种标准字体,即《标准行书范本》、《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海峡两岸字体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1. 大陆的一大部分简体字,台湾仍使用传承字(繁体字)。例如:连/連,国/國,体/體,现/現,等等。

  2. 由于两岸在异体字上的整理时未能同步进行,因此造成了繁体字间的一些分歧。例如:却/卻,笋/筍,泪/淚,韵/韻,等等。

  3. 台湾确定标准字体时,为避免使用时字义的混淆,把义近而不同的两个字都作标准字。例如:杰(傑),占(佔),周(週),布(佈),等等。

  4. 大陆还把一些生僻的地名用字改为通俗的代用字,从而造成两岸一些地名用字字体的分歧。例如“铁力、爱辉、全南、新余、勉县”等,现台湾仍写为“铁骊、瑷珲、虔南、新喻、沔县”等,并都用繁体字。

  此外,海峡两岸在汉字字形上也存在着一些分歧。这主要是各自在整理汉字时所用的标准不一而造成的。例如:“别”,台湾仍作“別”;所有属“月(肉)”部的字(如“肩、腰、胡”等)以及“肖、消、俏”等,“月(肉)”部里面大陆用两横,而台湾用“冫”,单这一个部首的不同,就造成几百个汉字字形的差异。但由于许多字形的差异比较细微,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因此不太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

  “书同文,语同音”,应该说,不仅是古人的追求和愿望,也是今人的追求和愿望;不仅是中国人的追求和愿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追求和愿望。我想道理很简单,它可以让人们节省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学习到更多东西,做更多的事,并能走得更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颁布政令,统一文字,其旨意可能就在于此。如是,就此而言,他应是一个明君。清初雍正皇帝为改变“语言不通”,沟通官民交际,发布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推行官话的政府文件“上喻”,命令福建、广东大力推行官话,还在各州府县设立“正音书院”、“正音书馆”讲授官话,并编写、出版学习官话书籍,此举应是一个明举。本世纪,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推广国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把推广普通话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载入宪法,更是历史的创举。当然,在一些具体的工作中,也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失误,但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我们应以肯定和弘扬。

  新世纪,世界进入了信息化和高科技的时代,中国在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也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时代。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向海峡两岸的人民发出了强烈的新的呼唤,迫切要求消除现代汉语共同语出现的分歧。这一新的呼唤,应当引起我们广大的语言学家,甚至是政治家的高度重视。在新世纪中,这一呼唤,事关海内外十几亿中国人的福祉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因此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我想至少有下面几点:

  (一) 可以减轻学习和掌握汉语、汉字的负担。现在,海峡两岸由于执行着不同的语文政策,在共同语及其载体汉字上出现了分歧,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要来往于海峡两岸,必须要掌握或学会两边的现代汉语共同语及其载体汉字,才能畅通无阻,何等的麻烦啊!如果我们经过努力,消除或减少了分歧,这不就大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了吗?此等好事,我想,无论是大陆人还是台湾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应乐而为之。

  (二) 可以促进全球化。全球化,首先就是信息化。而语言文字是交际的工具,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它的规范统一,是信息化的主要基础。全球说汉语的和正在学习汉语的,怎么也有十几亿之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4,其数字是惊人的。可见,海峡两岸现代汉语共同语及其载体汉字的整合统一,对推动全球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促进全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海峡两岸语言文字的统一,也能方便计算机的编码和使用,对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 可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由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努力,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影响的不断扩大,全球出现了汉语热。据国家汉办原副主任姜明宝教授的估计,前几年国外就有了100多个国家、2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专业或中文系,学习者近3000万人,其中日本就有100多万人,韩国有三四十万人。为了进一步推进汉语的学习,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大陆还拟在世界各地共建100所面向成人的孔子学院,到今年(2007年)6月1日止,已建立了156所,遍布了54个国家和地区,现在还有250份申请,远远超过当初的预想和计划。但是,我们现在海峡两岸的汉语共同语和汉字,却存在着两套不同的标准,对外汉语教学,要以何为标准呢?如果两套标准都教,这无形中又给本来就难学的汉语和汉字,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难点,给学习者们增加了新的负担。如果我们两岸的标准统一了,或减少了分歧,那对外汉语教学将会改变由于两岸标准不一而造成的尴尬局面,步入了新的佳境,出现了新的局面。

  (四) 可以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书同文,语同音”,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它能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钱伟长先生说:“书同文是祖国统一的基础。”(北京《统一论坛》1990年第1期)。班童忆先生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提出‘书同文,车同轨’,历史证明,文字为中国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呼吁两岸文字必须早日统一》,台湾《联合报》1990年11月25日)王熙元先生说:“中国统一当以文化统一为优先,而文化统一当以文字统一为首务,如果海内外中国人具有共识,则不难于数年之内促成中国文字统一之大业。”(《探寻两岸文字统一之路》,台湾《中央日报》1993年3月12日)大田先生说:“我中华文化能傲世上数千年,文字统一乃其主因。”(《两岸统一请自文字始》,台湾《中华日报》1991年9月23日)
  对两岸现代汉语共同语及其载体汉字进行整合、统一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呼声一浪高于一浪。2005年台湾新党访问大陆时,向大陆提出的十点建议中,其中的第七条就专门谈了语言文字的统一问题。建议中说:“两岸加强科技文化交流,先做好专有名词、译名的统合工作,进而两岸团队合作研发。”(北京《参考消息》2005年7月13日)

  消除海峡两岸现代汉语共同语及其载体汉字的分歧,其途径可能有多种,但加强海峡两岸互动可能是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只有进行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互动,两岸的人民才会深深地感受到消除语言文字的分歧,进行整合、统一的必要性,这样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外,通过互动,双方彼此才能相互了解两岸现代汉语、汉字异同的情况,并互相吸收借用,为整合、统一创造条件。近些年来,由于海峡两岸的互动,大陆就有许多词语流入了台湾。台湾地区最权威的通用语文辞典《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就收了不少大陆的词语。如“泼脏水”、“掰了”、“白班”、“白条”、“保底”、“报批”、“班组”、“病退”、“病休”、“批条”、“批量”、“普通话”、“封顶”等等。同样,台湾也有许多词语流入了大陆。如“强暴”(“强奸”义)、“投入”(“全神贯注”义)、“超市”、“共识”、“媒体”、“水货”、“XX族”(如“上班族”、“单身族”等)、“XX屋”(如“鞋屋”、“精品屋”等)、“修理”(“处罚”义)、“品质”(“商品质量”义)、“电脑”、“体认”、“愿景”等等。但是,语言文字的整合、统一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要把这一工作做好,非朝夕之功。因此,我建议成立一个海峡两岸语言文字统一促进会,并成立一个研究中心,办一个专门刊物,组织专家互访,对现代汉语语言文字中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整合协调,不断推动、促进海峡两岸现代汉语共同语(包括其载体汉字)的统一,为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全球信息化发挥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海峡两岸语言文字的统一是两岸人民的一件大事和福祉,也是广大人民的心愿。目前虽然困难颇多,但中华儿女多奇智,定会排除万难,促进祖国的语言文字统一,实现我们的心愿。下面我写了一首不像诗的诗,献给海峡两岸的同胞们,以共勉:

语言文字是工具,
传递信息当第一。
海峡两岸本同文,
整合统一合民意。
中华儿女多智慧,
定能排难创奇迹!

主要参考文献

林连通、詹伯慧、苏新春、彭宗平专访《两岸四地语言文化互动潮流观察》,《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8月1日。

林连通《灿烂的中国文明·妙趣的汉字》 www.chiculture.net 网站。

李宇明、费锦昌主编《汉字规范百家读》,商务印书馆,2004年。

沈克成《汉字“书同文”研究(第1辑)》,气象出版社,2001年。

陈明然、周胜鸿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第6辑)》,鹭达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北京语言大学、(台北)中华语文研习所《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

(林连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