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万岁万岁万万岁(三)

作者 千里 发布时间 2014-12-19

㈣、汉字是先进文字

汉字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文字。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文字,是由于它和汉语一样,是我们祖先为我们选定的形声汉字,也必须指出,汉字不仅是由于汉语的先进而先进,它有自己的先进性。首先是汉字对汉语的功绩。汉字是在汉语的约束下而形成的。但反过来汉字却发展了汉语,使汉语更加辉煌,使汉语走向词素化,没有汉字形声原则的帮助,汉语的词素化将是很难的,初级的,汉字给汉语增加了无比力量,使今天的汉语在汉字的帮助下,更加完备、高尚、优美、理性,使汉语更据推理作用,它是理性的,更科学的语言。如、合作社、不识字者叫官小铺,后者不够全面,准确,合作才是正确的,官小铺本来就不一定是官(公)的,今天的合作组织更不是小铺,而是有相当规模的单位。“洋戏匣子”就远不如“留声机”,这是由于汉字的确切性使汉语准确高尚而形成的,所以汉字是先进的。正由于它的确切性使汉语富于推理性。使使用汉字的人受到熏陶和锻炼,使他们聪明起来。其所以能如此,来源于形声。在发现形声之前汉字是有限的,只有形声出现后,汉字才大量发展。在形声之前,汉字没有必然性,形声使汉字产生了必然性,形声是汉字的灵魂,形声汉字是最先进的文字,它有如下优点:

1、确切性高――文字的性能如何,首先需看它的确切性,它无论放在哪里都应被确认出来。汉字的形声是由形符(偏旁)加声符两个环节组成的,因而它具有很强的确切性和必然性,如胆,它是由内脏的(月)加(旦)声组成的,只能是“肝胆”的“胆”绝无其它解释。音素文字则只有音一个环节,如yu人们很难知其为什么“yu”,榆、瘉就绝对肯定。西语为了肯定,采用了复音,但仍难肯定,如英语,多数是一字多义的,如何肯定?汉字因为是形声的,词素的,所以它有极强的确切性。从而形成了可以以简御繁的单音词素语,给灵活、生动、理性等等打下了基础,给汉语增进了无穷力量。

2、易识性强――它所以强是由以下几点促成的。

⑴、方块,汉字是方块的,音、意、形集中在一个点上,人们一眼下去就要

看出它是什么音什么意,并不考虑它是什么声什么韵,不必像音素式或音节式文字,字母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字拖的很长,要左顾右盼,眼球需移动,多音节还要分清语音段落,汉字是一目之下,包览无遗。中国人有“目下十行”之说,就是方块的功劳。以二音词为例,如下图:

文  字  别

字       式

字    例

结构式的方块汉字

※ ※ ※ ※

满面红光

音素式的拼音字

↓↗→↘↓↗→↘↓↗→↘↓↘→↘

manmianhongguang

哪个易识?方块同样是文字的最佳选择。

⑵、它是直观的,一见便知,人们读读物,目地是知其意,而非寻其音、意是直接的,一见便知,音是间接的,要通过大脑译为义,才能达到阅读目的。汉字 有意符。给人们直接见物的感觉,再加以声符肯定,使人一见便知,日本人试验,读汉字比读日文假名,理解的快。在理解速度上,形声字优于音素字。

⑶、它是图像的,结构的,只有方块才能成为图像的、结构的,所以方块也是汉字的先进之一。它是形体上的先进。汉字虽有点、竖、横、撇等笔划,实质上 是在画图,笔划只是道道而已,每个字就是个各别图像,因而它具有形态感,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如鸟、犭、虫、鱼具有印像深刻、强烈唤起注意的作用。美国人 用它可治失读症,就是明证。拼音字是音素,和实物是两码事,故而难识。

3、汉字是长寿的

汉语词素是长寿的,因而汉字是长寿的。据统计,汉字常用字(词素)越来越少,字数越来越少将越被多用,寿命就会越长。这里必须说明,词素语的形成就 是非词素字逐步淘汰的过程。表面看是用字的逐步减少,实质是非词素字逐步被词素代替的过程。目前《新华字典》中仍有许多非词素字,这些仍在慢慢淘汰中,所 以《新华字典》虽仍有八千多字,但应用的只有不足七千,而常用字只不过三四千而已,未来仍会减少,被留用的更会长寿。

4、可通古、通今、通未来。

汉字是长寿的,不同时代都用,它应是可以通古、通今,因而能通未来。但古代字多是一字多义的,如前述的集、负,很多义现代已不用了,另外也有些字, 古音义已变了,因而今天无法通古。如果我们能把古字予以整理,把它的多义一一予以分别立字,已变的音义予以改变,那么今天就可读懂古书了。同理今天各地也 都会通读,今天的一切,未来当然可通。(请参看例中的古叙述文)

5、语法的灵活性

汉语的语法是非常简单的,所以汉字在用法上也非常简单,如果和外语比,汉语似乎没有语法,其实汉语语法也是相当严谨的,汉语语法除了变换位置以表示 意义不同外,很多是由虚词来完成的。总的看它非常灵活,它只是增加几个虚词,而不需牵涉任何实词,这就简单多了,如在表示时间上,外语必须把所有动词的现 在、过去、未来牵涉到每个词上,使每个动词都必须变化,汉语不需要。汉字则只是增加已、了,将几个字就完了。其它如性、数、格等,也都一样,汉语、汉字没 有许多的条条框框,却有简单利落朴实有华的效果,这能否说是先进?学外语最头痛的是语法,除了繁杂的条框外,很多情况下,不讲理,有时例外,如俄语的阴性 阳性,为什么××字是阳性的,××字又是阴性的?俄国人也说不清,可见汉语的简洁性,理据性,应当说是可贵的,尽管如此,汉字的虚词现状应当说是不够理 想,必需予以改正。

6、汉字加强了汉语的推理性,使汉语成为更为高尚的语言,它深邃、透彻、完备、清晰,在组词上理论性相当严谨,因而在使用上可以运用自如,如十进位 的称数法,只有个、十、百、千、万几个字,多少数都可毫无例外也有条不紊地数出来,不会有任何人弄不清。外语则很乱。再如亲属间的称呼,汉语只有几个字就 能层次不紊地说清上下多少辈,外语就不行了,如great—arunt叔(或伯),祖母、姑母、舅婆、姨婆等等,到底是谁?弄不清。而汉语这些……则都是 不同的人。汉语所以能如此理性,汉字实大有功焉。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的大量的无与轮比的文章的出现,证明汉字是优越的。而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文章,除了汉字 的运用外,对运用者的所以能运用,汉字在这里也起到作用,那就是它可以使使用者更具理性。

7、汉字有促进大脑发达作用

前面提过不赘。除了上述外还有许多优点,如美观性,艺术性等。汉字既然是优秀的,你能改掉吗?又如何能改好?

㈤、变是汉字的常态

汉字的变在古代是常态,是它追求自身完善的表现。前面说汉字是优秀的,它不能改,是针对过去想要改掉它而言的。但社会上也有些人强烈地主张,汉字不 改。说:汉字是圣人所造,是改不得的,并说,中国古代文化寓于老汉字之中,似乎没有老汉字中国就没有文化了。那么汉字到底应否不动呢?其实汉字从其产生以 来,就在不断地变,哪里又有什么圣人造的字了?就以甲骨文说起,从殷商到周代,只几百年间,就变为大篆、小篆,周代末期又变为隶,不久变为楷,变是汉字的 常态,是它追求完善,追求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机制,变就是它的发展,不变才是它的致命伤。不久前的改革,不就是要改掉它吗?改掉它是不对的;完全不动也是 不对的。老汉字的原则是优秀的,不能改,但它也确有缺点,有不足之处。不足在于它的变被中途停止了,使它未能达到体系的完备,缺点在于客观历史的变迁,使 它的意义停留在两千年前的音义,两千年前的音义怎能适用于今天?所以它难为今人所用。所以又不能不动。变才能使它延续下来,为中国、为人类、为文化、为经 济、为现代、为未来科技、学术更好地服务。

汉字的变,主要有两大方面:①淘汰与新生,这个变是自然的,人们不需考虑,也不需干涉;②未被淘汰,保留下来的字的变。

1、淘汰与新生——数量上的变

老汉字由于客观世界的变化,淘汰了很多字,也新生了很多字。“鬲”、“圭”,古代的器物,现在不用了,因而淘汰了。“氧”、“铀”古代人不知道世界 上有这类物质,因而没有这个字,后代发现了,因而造了这个字。淘汰与新生,是数量的变。是客观事物新陈代谢的结果,反映在文字上,同样是新陈代谢。

汉字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公元121年)收字9353,姑作为古代大体用字,到魏晋时期《字林》(公元514年)收字12824。宋代,辽《龙 龕手鉴》(公元997年)收字26430。明代《字汇》(公元1615年)收字33179。清代《康熙字典》(公元1716)收字47035。民国《中华 大字典》(公元1915)收字48000多。上面是数量的变动,可见字越来越多,是后世事物增多新生字随之增多的表现。总的看大约一千八百年左右汉字增加 了四倍有余(包括异体字),这就是总数的变。

从动态看,如前述《说文解字》同《新华字典》比较,前者保留在后者字典中的字虽近三千,但实际能为今天所用的只有两千个左右。就是说《说文》中的七 千多字被淘汰了。《新华字典》收字八千五百,即六千左右是新生的。从汉代到现在不到两千年间,淘汰了7/9,三分之二还多;新生了6/8,四分之三,其变 化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仅就秦汉和现代两极而言,其中间的变化不在其内,从上面的字数看应当是新生与淘汰各有四万多)。

那么保留到今天的字是不变的了?不,也在变。

2、内容上的变

⑴、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众说纷纭,“仓颉造字”、“河浴出图”、“伏羲画卦”……。但不管是谁造的,怎么造的,它不可能是一下 子都造出来。从图画文字到初步成型,应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所以文字不是一时一人所造,而是众人所造,既然是众人造字,字当然不一样,如人,你写你的“ ”,我写我的“ ”,他写他的“ ”,以及牛、羊等字,都有十几种写法。汉字一开始就不一样,不一样也是一种变,所以后代异体字非常多,不同地方也造出不同的字。多人、多时、多地造字是老 汉字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下图:

    春秋时代各地不同用字图 

地方別

字別

 

 

 

   

 

 

 

     

 

           

⑵、汉字的发展

同一时期的汉字不同,不同时期就更不同了。但是它在发展,是在追求自身的完善。发展就是变,变也是发展。下面分形、音、义来略述它的变化。

①、形体的变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较完整的 是“甲骨文”,它产生在殷商时代,就其字体和范围以及发展程度看,文字已渐趋成熟。大 体走向定型。由于刻写的工具,它笔划细直,坚挺,比较拘束,字形简单,笔划少,已经不全是图画了。如“ ”(天)、“ ”(日)、“ ”(月)、“ ”(山)、“ ”(禾)、“ ”(舟)。

其次是金文,它是铸在范体(钟、鼎)上的,可不受工具限制,比较自由,把字写的更像更接近于实物,使一般人易于理解,因此大篆笔划多而弯曲,笔道粗而圆,有时完全画成物的形体,如 “ ”(鱼)、“ ”(猪)、“ ”(牛)从甲骨文到金文是从简走向繁。

象形、象意等单体字,古人谓之“文”,把文汇合起来形成较复杂的字叫做“字”。文的笔划少,字的笔划多。在甲骨文中多划 少划所占面积不同,多划占大面积,少划占小面积,各取所需,参差不齐。到后期金文中字逐渐整齐,面积一致。笔划多的复杂的字就要简笔,前期的文为了合成字 也要简笔如“车”,早期为“ ”,为了组成另一个字,后期变为“ ”,如“ ”(辙)。絲本字为“ ”,在组成另字时变为“ ”,如“ ”(绸)。从文成字,文就变简了。

大篆原是尽量画成原物的,笔划多。后期社会发展了,文字的利用面大了,人们感到麻烦,周末渐变成小篆。如“隹”由“ ”变“ ”,“ ”(羊)变“ ”。笔划由繁到简。

汉字发展到秦,社会已由奴隶时代转变为封建时代,社会的发展,事务更趋繁忙。篆书仍然近于画,不符合书写方便的要求,同 时一般人也难于写像。如虎、豹等区别很小,因而渐有隶书的兴起。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一大变革,它是使汉字从图画走向符号,从画道走向笔划书写的过程。如果 说以前它还是一副画或象征性的画,那么隶变后就真正的成为文字了,在隶变中产生了大量的讹悮,因而后世的文字和先民的文字,在字形字义上已大有出入。假如 说,汉字在隶变前真的是圣人(不管是哪位圣人)所造的话,那么隶变后已是凡夫俗子所造的了。

有人统计,隶变大体有两种方向,即隶合和隶分。隶合是把原来篆体近似的一些局部形都合为隶书中的一个局部形。如隶改后的 “田”形,是由篆书的田(象田畦形);“ ”(象兽掌形);“ ”(雷电回转形);“ ”(果形);“ ”(蝎子的身部);“ ”(小儿的头囟);“ ”(兔头);“ ”(鱼身);“ ”(穿贝形);“ ”(瓦器形);“ ”(坡土形);“ ”(从用从“ ”);“ ”(推弃器“ ”之大部)共13种改变而来的。这些字原本不是同一意义,但隶改后都成为“田”的笔划了,原意已变,这样隶合的字约为十大类,涉及88个字形。另一种是隶 分。即原篆书时属于一个字形的,隶改后变为其它形。如“ ”(象右手形),变为“”,“ ”即为友;变为乂,支改为丈;变为“”,“ ”改为有;变为弋,“ ”改为尤;变为“ ”, “ ”改为寸;变为“ ”,“ ”改为父;变为彐,“ ”改为聿。隶分共约十类,36种字形。以及其它。仅上例就有一百多个局部形体。隶是形变、音变、讹变的总称,加上其它变的字就多了。如今天的简化,简化一 个讠(言)字旁,涉及的字就有一百多。所以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如果说以前的变,还是在形体间的繁简、大小、多少的变,那么隶后不仅是 形,而且是质,包括音义都有很大差别,可见隶以后的汉字,早已脱离了古汉字的范篱,它和古汉字大有出入。

那么,隶以后不再变了?不,仍在变。隶变后不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为了追求简、明、美,汉字一直在变。首先是追求方 便,就是简,日常应用中就有了“草书”,过草则失于明,为了字体的明确,就产生了“楷”,再至于“行”。除了要求线条的流畅,也追求美观、匀称。不久前还 有“简化字”的出现,汉字一直是在变的,这些变虽然有的传说,某人造某种字,但实质都是广大用者为了自己的要求,而逐渐改变字体,经过多人仿效,约定俗 成,而成为某个字或某种字体。如不久前的“简化字”,据说是从群众中搜集而来的,早为人们流传已久的简字而已。并非某某一下子造出来的。可见每种变都不是 短时间,而是经过很长时间变成的。

但应当指出,从有印刷术以后,由印刷而印出的书籍,它留传的时间长,同时留传面广,因而楷书是比较固定的;同时由于科举 制度,历朝都以楷书为其规范,因而楷书后字形相对地稳定。但社会是发展的,客观事物是前进的,特别是近几百年,发展大大加快了,科学有了长足地进展,一切 事物都不同于古代,但汉字字形未变或少变,音义已有不同,相对之下,汉字落后了。

汉字书体演变概况表

字別

字型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

               

               

鹿

               

               

 ②、意义的变

汉字是寓意于形的,如早期的象形字,“ ”为鹿,“ ”为鱼,但由于字形的变化,鹿鱼等已不像了,意义也有转变,鱼鸟变成了四条腿,四条腿的鱼鸟世间能有吗?字形离开原意。

文字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无法象,客观又有需要,于是用同音字互相借用,如“焉”原是大鸟(象形字),虚字“焉”无法造,于是借鸟(名词)作“焉”变为虚词,鸟的意义消失了。“能”原熊“ ”属的象形字,借为能。“ ”,原二人相背,是背本字,北字无法造,借“ ”为北(方向),为了区别,给北加个月“ ”成背。北原意转换了。

“年”字为“ ”,原象穗大根长之禾,成熟之意,周代用为纪岁,因为一年只有一熟,是原意的引申意做为本意,原意消失。

“逐”字本为“ ”,象二猪相逐(“ ”为示动符),后简为“ ”(逐),一个猪了,和谁相逐?是由于简而失其意的。

“斤”古为斧的象形字,“ ”或“ ”,是刀具,因此形声字中与刀具有关的字都从“斤”,如“斧”,从斤父声,斩、断、斫、斯都从斤,但“斤”现在已演变成为重量单位,十两为一斤。这些字形未变,形与义已脱节了,刀具何以能为重量?“简”过去是刻竹为简,用以做书,故简从竹。笺、箱等字皆从竹,是因为都是竹子做的,但现在已不用竹做书,也不用竹做箱了。其字貌合神离,意义已经不在。客观事物变了,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而汉字未能及时调整,后世对这类字无法解释。

“燐”原字为 ,上面是重火,下面是示动符,意谓燃烧中的大火。由于隶变把重火变为米,所以 变为粦,已无火意,故后加火成燐字,全字意未变,但形已失原意,故后加火,成了有米的火,示动符也变成无意笔划,终令人费解!难记。

在隶变中失去原意的字多的很,前述兽、掌、雷电、兔头等等均成田形,原意不在了。“衞”原为“ ”,“ ”足跡,示动意,即周围围绕活动,后简为“ ”,隶变为韋,只是上下足跡,失去“圍”意,后加“ ”成为“ ”以示动(借为衞,简为卫)。“陷”原为“ ”,象人陷入坑中,“ ”示升降意,隶改为阝,人变为“ ”,既看不出人形,也看不出下落意,所以难解。前述隶变分合的字涉及一百多类型,形的改变引起义的改变的字就多了,可见意义的变化也是很大的。

③、音的变

汉语语音由三个要素组成,除元音(韵)、辅音(声)外,还有声调(调)。汉语音的变化从时间来说,音韵学家把它分为上古期(公元4世纪-晋代以前);中古期(4世纪-北宋以前);近古期(12世纪-清代以前)和现代(18世纪后)四个时期。上古以《诗经》声韵为代表,中古以《切韵》为音系代表,近古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现代以普通话为代表。从语音的变化看,有以下情况。

a.声调――首先是总声调的变。上古音,有人说古无去声;也有人说,古无入声;但多数人证明;上古和中古期大体是相同的,都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到近古期,以至现代,北方普通话入声消失。这是四声的变。

从四声内部看,中古后有四声再分阴阳的变化;浊上与去声相混(浊上变去);现代的北方音则是平分阴阳,入声变入阴、阳、上、去。所以从现代北方音看,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去”。南方则有的地方保留多声,如客家语六声。广州话九声(入声有上阴入、下阴入、阳入三种)等,声调的变化虽然不多,但它所涉及的字则是广泛的,因为每个字都有声调。

b.韵――总的看几千年来韵的变化是渐趋于简。从中古到近古,汉语的韵母由325个合并到200个左右,减少了三分之一还多,到现代更减到一百四、五十个了。如“居”和“驹”这两个韵母现代都读ǔ,在古代是两个韵母。“间”、“谏”和“件”、“建”现在是一个韵jian,《切韵》分在裥、谏、線、愿、霰五个韵里,其后合为两个韵,再后合为一个韵。另外有些韵也有分化。如“东”韵分篷、东、翁三韵;“真”分真、津二韵。此外介音也有变化,如中古有两个介音I、U,现在多个ǔ介音。

c.辅音――主要有甲:浊音清化。中古的浊音如倍,古为浊音( ),后同于辈(b),道( )后同于到(d),尽( )后同于进(z)。原来的浊音后同于清音字了。乙:b类声母。到f声母,古汉语唇音有b、p、 ,没有f音,后来这些音中一部分变为f声母。如古代的“分”字,声母是b,“浮”字声母是 ,后变为f声母。丙:古无j、q、x和zh、ch、sh等声母,这些声母是从其它声母演变而来的。如“俊”,古读ziuen,当时没有j声母,后读jun,是由z演化而来。“枪”中古读ciang,今读qiang,q由c变来。“昼”古读diou,今读zhou,zh从d变来。“唱”古读qiang,今读chang,ch从q变来。

上述每一种变化,它所涉及的汉字就多了。如古无介母ǔ,那么涉及ǔ介母的字就都合它古代的音不同了。所以尽管上面只有几项变化,涉及的字就多了,几乎是所有汉字古今都有不同。同时差距也不小。如元音的变化,从a到u,“蒲”上古读(ba),现在读(pu),“图”古读(du),今读(tu),“古”古读(ga),今读gu,古汉语常用的“乌乎”,现在是(wuhu),古是(aha),出入很大。无怪南方的很多方言和普通话地方,说话互相不懂,方言除了地方发展的方音外,也保留了很多古代的音,是双重发展变化的结果。所以汉字,同是一个音符,读音却相差很远,使今天的人读不准字音了。俞音字的“榆、愈”读为yu,但“输”却读shu,“偷”读tou,按《音学五书》输、偷古同俞音。奢、都、者;酷、鵠;野、墅;家、豕古代都是同音。因语音变化,现在不同了。如家,并非室内养猪“豕”原是“ ”公猪的意思,叚音,后变为形声字,实质豕就是叚音,家是从豕得声,是形声字,所以是家。从这些字看,古音和现在音相差甚远,很多字是远古时期造的,因而后世出入很大,是音变的结果。

从字的形、音、义看,形,虽经多次改变,但总有些痕迹,如日、月、牛、羊,相对地说变化较小;意义的变化就较大,但最大的是音。北方人、南方人书可通读,话却不易懂。现代语言较近古期相差只有几百年,如水浒传的语言:“打併、向火、木党义”,如果只是音,大约就很难懂了。可见纯以音为主的文字,不一定是好文字,起码它是短寿的。

④、讹变、误解对字形、字义的扭曲

上述基本上是正常的变化,是汉字为了追求自身的完善和适应客观要求的变。其外在变的过程中不应有的变如讹变、误解也很多。

首先,我们看《说文解字》。《说文》是汉字最古老、也是最早的一部字书。后世接近两千年都以此书为准绳来考知古汉字的形、音、义以及字源的。在中国文字史上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字书。但其中错误是相当多的,近世由于“金文”“甲骨文”的大量出现,经学者们的探索,发现《说文》是有错误的,而且是不少的。如唐兰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字学》中指出:“胖字明明是从肉半声,鉤字从金句声,许氏却要放在“半”部和“句”部,“單”字和“干”古本一字,只是读音tan跟kan的不同,正是声母转读的一个例子,许氏说“从‘ ’从‘ ’,口口亦声”。‘ ’不成字,‘ ’也不是声。“ ”字,古时是象意字,是一支箭(矢)贯在猪腹上,表明是用箭射来的野猪。说文把它错成为从 从二匕;矢声,就成了所谓三形一声的形声字了。”

上面唐兰先生这一段话,是说《说文》中对字形字意的错误。其外在字义的错误也不少。如《说文》解释“会意”字时说“止戈为武”,他引用楚庄王的话说“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后人提到会意字,都举“武”为例,以为是古人寓教于字的深远意义。千多年来一直奉为造会意字的典范。近世金甲文的出现,人们才知道,所谓止,原是示动符( ),是表示动作的,并非止。动戈(操起武器)当然是武,很简单也很明确易懂,被这位字学大师搞的,以 为止,正好180度大转向,而千百年来人们从未为怪,反誉为典范,类似如此错误,人们不觉,其它又当如何?可见许氏的错误也是不少的。

被人奉为金科玉律的《说文》尚且如此,其它书类的错误就可想而知了。但许氏在他的《说文解字》序中却说:“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燿于世。”可见他还正是为了校诡正乱而做的。同时后人也都承认,没有《说文》,后世难于理解古籍,这也是事实。上、下几千年,何况中间多次变动,错讹是在所难免的。

列国离殷商较近,了解殷商时代情况也应确切些。但康殷在他的《古文字学新论》中说,孔丘把古字念错了“苟日新,日日新”不对,是“兄日辛,且日辛”从这件事看,古圣贤念错字的事,也不是绝对没有的。

“郭”字“ ”,象城坦两侧相对的外城形《说文》讹作“ ”,故后作郭(阝是后加的)。“桑”,古为“ ”,甲骨文为“ ”,《说文》讹为桑,枝叶变成了三只手。“伐”为“ ”,以戈斩人,《说文》讹为“ ”,戈离开人首,失其斩意。“须”“ ”,象人颔下有鬚,篆讹裂作“ ”,胡子离开了嘴巴。御、馭,“ ”执杵椎埋人为祭,后者执鞭策马“ ”,二者同音,许氏误以御为馭,二者互换。

除上述外,后世无原则乱造的字也不少,如凤凰的“凰”,凤原是象形字,为了更易为人识,加个凡声,以区别于其它鸟类,变成含声象形字。凤凰原写为凤皇,也有人写为“ ”,但不知什么时候,又写为凰了。大约人们觉得合理,于是长期以来变为凤凰了,凤原是凡声,就有些出格,凡是声符,不应盖在鸟身上,同时也少一横,使人不知其所以。凰就更无道理了,几既非形(鸟),也不是声(皇才是声),算什么?模糊,许多人写作糢糊,糊是浆糊的意思,从米。模一般作楷模解,有时音作mu,“模子”也是模型的意思,变为糢,从何说起?大约也和凤凰一样?糢字成了畸型了。

上面的例子举不胜举,不要说古代的讹变,后人们的乱写,就仅以隶变来说,其涉及的面就宽的很,字的原意已经消失,剩下的只是不知来源的一些符号,老汉字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有人说,通过解释也容易学,上面这些字怎么解释?况且汉字90%以上是形声字,声的部分只是标音而已,如何解释?保留的结果,是像清末以来人们想遗弃它,是尊重老汉字吗?

㈥、关于简化字问题

简化字仍是老汉字,它只是在老汉字上简了几笔,因此老汉字的缺点它是全部据有的,(而且添了新缺点,不讲理了。)它不属于汉字改革范畴,所以也不可能改进汉字。无需讨论。

三、对老汉字优缺点的认识

㈠、优点――前述老汉字发展到今天已有很多不适之处,必须改革,但老汉字的组织原则不是一无是处的,相反它有许多优点,特别是在适应汉语上,它有其它形式不可代替的优点。

1、形声字准确性高――前面谈过不赘。

2、符号式的音符是老汉字克服方言问题的有效方法。

老汉字虽有声符,但这声符并不是绝对的。因各方言区语音出入很大,如果是准确的标音符号,势必互不相通。而这符号式的音符,确能起到灵活认同的作用。同一符号,你读你的音,我读我的音,虽然音值不同,但却可以互通,这是克服方言不同的唯一好的办法,也是老汉字的特殊功能,这点我们不应漠视。

3、结构式方块字的易识性、前面谈过不赘。

4、字形优美、区别性强、潇洒大方――老汉字来源于象形、指事,每个字和另个字不发生关系,因此是自由的,形象各取所长,互不干扰,很少斧凿痕迹,字数又多,形态各异,即以不同的形体而言,也有五百多个,因而区别性是极强的。字形优美,潇洒大方,是语言工具,也是艺术珍品,和拼音字相比,没有机械感。笔者过去曾制订过拼音形声字,相形之下,觉得拼音字总有机械拘谨之感,因为只有几十个字母,其声韵都有连带关系,互相牵扯,剪不断,理还乱,不如老汉字的宽松、大方、生动、舒畅。

5、适于科学发展

文字不就是语言,它们不单表达方式――声音和笔划,收发器官――耳、口、眼的不同,在服务范围和内容上作用上都有很大差别。文字在发展科学上就不是语言所能比拟的。从古到今,文字对世界的发展是起到相当作用的。如果说语言能起到人与人当面相互交流作用的话,那么文字可以起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思想交流、知识积累、对比、研讨、切磋等等作用,一般说,语言能做到的事,文字几乎都能做到,而文字能做到的事,语言不一定能做到。如一篇文章一段故事,用语言可以说明,假如是一道大代数或几何题,没有文字,只用语言。恐怕就不易说清了。从速度看,一本小说需几天或十几天才能看完,一场电影一幕话剧,最多不超过几小时,会清楚明了。所以表现形式不同,效果不都相同,文字语言是两码事,所以用纯语音来制订文字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特别是今天,假如过去文字,只是在历史上、日常生活上做文章的话,今天,特别今后将主要是记述科学,科学的记载、命名、传播、交流、研讨、思考与发明,那么科学的用语,将不是以吃、喝、拉、撒、睡为主,而是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结构、组织、相差、变化等等为主,没有一个良好的适应工具是很难胜任的。从这点看,汉字是优越的。它逻辑性强、概括性高、容量大、音简意切、区别性强,在科学用语上,西方不得不用难为人知的代号时,老汉字只是增加几个语汇而已。因圆就方,无往不适,在科学发展上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能。

㈡、缺点

前述。汉字是优秀的。说它优秀是说它的原则是优秀的,但它的形体是有问题的。它的形体,是汉代的形体,因为它是在汉代所形成的(楷书),它的形、音、意是汉代的形、音、意。汉代到现在已经过了两千年,特别是近代的几百年世界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一切事物语文都有很大的变,因而文字的音、意也都有极大的变,但它的体还是当时的体,因而使人难于认识了。另如上述,汉字是常变的,到汉代被停留下来,它的发展被停止下来,所以它本身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汉字起源于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衍声)等等形式,但由于汉语的特点――单音,因而真正起到作用而广被利用的是形声,汉许慎《说文解字》形声字已达80%以上,目前形声字更已是90%以上,因此我们把汉字视为形声字。按形声字要求,老汉字没有达到完善境地,它不够全面合理,没有完成应有的形声体系,它没有到位,因而它不够合格。具体表现如下:

1老汉字形声字尚未到位,不够合格

⑴、形符不健全

①、名词符不够用,不全面,因而滥用。如木符除木本植物榆、樟等外;有木制品:櫃、椅;衣物:枕、橐;食品:桃、栗;居住:校、栈;行类:桴、桥;事务:权、机;文件:札、案;单位:条、朵;区划:村、寨。按词类,除名词外,查、杜、栖、析,动词;橙、荣、横、朴,形容词;桀、栩、呆、枉,副词;某、果、极、概,虚词。一个木字旁涉及范围之广,几乎无所不有,叫人如何理解?这是一符多意,是由于形符不够用,没有相应字符因而滥用的结果。

②、动词符很少。老汉字只有“扌”“辶”两个意符是明显表示动作的。其余则是滥用的。如金、木、水、火、土等,鍊、栖、流、烧、堵用于动词,也用于其它词类。

③、形容词符没有。因而更乱,红、黄、蓝、白、黑;东、西、南、北、中;酸、甜、苦、辣、咸;大、小、上、下、软……等等更乱,各行其事,杂乱无章。

④、虚词无符,笔划和实词一样,如然、概、吗、也……

⑵、音符混乱

①、一符多音,如“曷”标喝(he);但也标渴(ke)、谒(ye)、揭(jie)、偈(ji)、蝎(xie)遏(E)蔼(ai)葛(ge)、噶(ga)。老汉字普通话892个音符中756个是一符多音的,可见一符多音是普遍的。

②一音多符,如一(yi)音,有衣、乙、己、倚、意……几十个,普通话416音却用了3324个音符。一音多符也是普遍的。即是形声字,而意(形)、音(声)都乱,不准确,人们见到一个字无法定其意、无法定其音,这形声还有什么作用?是完善了吗?因而必须整改。

2、老汉字是古代产生的,由于当时的社会不够发达,以及后世事物的变迁,原音原义已和现代大有出入,因而它很难为今人所理解、运用。

⑴、历史的变迁

老汉字多次变形,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变的,为了文字的生存、客观的要求而变的,如甲骨文变为篆,是由于刻铸工具的不同而变的,隶变为楷,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变的,但楷书以后由于造纸、印刷的发明,以及科举制度的约束,字形被固定下来,而其后两千年间,社会的发展加快了,客观事物都有更大变化,汉字音、意必然有改变,而表示音、意的形却未变,因而客观现实与文字脱节,因而使人难于理解。

①、字义的变。上面谈过、不赘。

②、字音的变。谈过、不赘。

⑵、古人造字的局限性

老汉字很多产生于远古时代,一切不够发达,事物远未成熟,因而造字难得精炼、完善、准确,有些字很牵强,缺乏必然性,如“归” 原为( )象以帚扫弓之状。以示战猎归来之意。“失”( ),豕(猪)身上加一,示此猪已失去之意。“昔”( )日下晒肉条,干则曲为脩(肉干)之形,晒肉干需数日,古三日为昔,故( )为昔(隶变后肉干挪到日上),易懂吗?但这些比其前用画表意要强吧?在当时情况下,能造出这样的字也应该说难能可贵,象形、会意……等字也只能如此,它缺乏必然性。归、失何以必读归、失?读回、丢不行吗?

⑶、老汉字有许多缺点,不整理无法去掉,从目前说它有如下缺点:

①、难学――小学六年,基本上是学汉字,但学不好,初中仍在学,九年时间,仍未学好。说他未学好,是说九年时间,许多字他不识,连封随便的信都写不清;有的人学了一辈子,用了一辈子,但《新华字典》上的字仍有很多他不认识;再如,教文字学的老教授《中华大字典》中80%以上的字,他读不出音,解不出意。

现在有办法了《中华字经》、《炳人识字法》、《韵语识字法》……等等,一年内小学生或幼儿,可学会三、四干字,汉字易学了吧;但那是凭借幼儿记忆力强的特点而记的,其后如不常用(农民、工人)很快会忘记,他以后用了,经常用,但在组词时,也还得学,不是会了几干字就万事俱备了,因为老汉字已失去了理性,在用时还得学。这些不是彻底解决的办法。

②、难用――汉字难学难用,但学、用并不是对等的。学只几年、十几年,用则是一辈子;学是几干字,用则是几万、几十万词,大头在于用。由于老汉字已失去可识性、理性,用时就要费周折了,如这个“周折”,你用哪个周(诌、舟、州)?哪个折(遮、则、蔗)?吃饭,用口吃、吃的是食物的饭,可以写出。“睡觉”、“睡”可以垂下(闭)眼皮,可以写出,“觉”、本意是“觉悟”、 “觉醒”,那么睡觉到底是“睡”还是“觉”(悟),是睡还是醒?怎么理解?小孩吃“奶”(祖母)合适吗?但人们都这样写,也都理解了,这是约定俗成的,是习惯的,这就不是理性的、必然的、而是死记硬背。人们都在照葫芦画瓢,所以学了几千字,并不等于学了几万词,用时还得学,“始终不渝”、这个渝就非“渝”不可,“俞”、“于”都不行,从“渝”看,似与水有关,但“始终不水”?无法理解,又如何用?

③、易忘――提笔忘字是人们的常事,用音素文字的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汉字为什么易忘?形声字不也有音吗?原因在于它的音乱了。此外,汉字是多方成字的,如会意、指事(无音),假借(无意)等字,而且成字也很离奇,如“不”《说文》“‘ ’,鸟飞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说这是个象形字,是象鸟上加一横,一横表示天,鸟往天上飞,到天而不下来,因而是“不”意。“至”《说文》“‘ ’,“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不”、“至”不好造,用鸟来说明,这造法很离奇吧,人们如何去记?这是常用字,不常用字,一旦忘了很难想起来,老汉字是多时、多地、多人造字,任意性非常强,没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随便添一点,去一横,人们很难记准。

④、易写错别字――认、写错别字在中国故事中可谓汗牛充栋。我曾说过,几千年过程中,还没有任何某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不曾念过一个错别字,康殷在他的《古文字学新论》中指出:“孔丘把古字念错了,圣人尚且念错字,他人又当如何?说到用(写)恐怕就更多了,这错就是由于人们没学好吗?全中国、几干年,没有一个学好汉字的?问题不在于人,而在于字。今天的语文教师,教不好语文,问题不在于教师,根子在汉字。汉字不整理,不彻底整理,这个毛病永远去不掉。

⑤、难于通古通今通未来――“汉字改革”很多人不同意,原因之一是老汉字可以通古通今(指方言间可通),实质老汉字是不能的。(请参看我网上的附件2)但汉字应当是能的,因为它有两个表现手法,即音和意(形符),有个意符,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应当被确认出来,但老汉字已不能,因为音、意都已变了,语法也有改变,此外,古字多为多意的。如“选”、现在只有选择意,古则有“派遣”、“选本”、“周遍”、“入”、“牵引”、“德行”、“须臾”(片刻)等意,这是在上声情况下;如果是去声,则还有“柔弱”、“惧怯”、“陈设、置备”、“(量才)授官”被选中的人或物,“整齐”,“计算”、数词“万”、钱币单位、姓、地名等等,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今天只知其一意“选择”而古书则经常出现它意,今人如何能读懂古书?无法通古,古音古意在各地的也都有不同的保留,因而也难通今(各地)。今天的人对过去不懂,未来的人对过去能懂吗?今天一切仍在使用这些字,未来的人对今天一切也同样无法懂。所以它难于通古、通今、通未来。

⑥、虚实不分,读起来费力——外语一般是虚词简单,数量少,许多情况是由实词的部分变化来表示,而实词则很复杂,字母多,个体长。日本也用汉字,但虚词用假名写;名、动、形写法也有区别,一般可一目了然,对阅读有利。中国却不然,虚实不分,虚词有时更麻烦,如嘛、哪、嚇、嘿……,一切文法上的反映,都由虚词来担当,数量也多,一般文章内虚词占25-50%,读起来费劲,字里行间,在未读完一定字句前,从字面很难看出要点的。这就浪费了精力。这点不通过整理也无法改进。

人间万岁万岁万万岁(一)
人间万岁万岁万万岁(二)
人间万岁万岁万万岁(三)
人间万岁万岁万万岁(四)
人间万岁万岁万万岁(五)

作者简介:
千里老先生,原名陈家骥,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离休干部。一九四六年开始研究汉字改革,至今六十余载坚持不懈。并制定了以形声为主的汉字改革方案。

QQXIUZI.CN 千千秀字